或许对于伊梅尔特来说,911恐怖袭击只是让GE一次性损失5亿美元而已,金融危机也只不过让GE去层皮罢了,真正让GE头疼的可能是投资者对GE产融结合模式的不再信任。
韦尔奇时代,GE可以借产融结合的名义去从事金融业务以及大肆并购。而如今,这一模式换来的只是更多的质疑,拆分GE金融的呼声此起彼伏,而这或许也是伊梅尔特上任后提出有机增长,即在不依赖并购的前提下增加销售额的原因。
“押注”中国市场
如果说质疑不会改变什么,作为一个职业经理人,股价的下跌那可是真真实实的压力。过去十几年,与韦尔奇离任前相比,GE的股价暴跌、市值近乎腰斩。暂不论原因是什么,在美国这种股东利益至上的环境里,伊梅尔特应该感受到了压力吧!
那么,伊梅尔特又该如何才能推动GE股价上涨、重新赢回投资者的信赖?
金融行业无疑来钱更快。然而,投资者以及伊梅尔特都知道,金融行业的风险也更大。而且,GE过度金融化也让投资者对其总体估值偏低、某种程度上拉了产业的后腿。因此,伊梅尔特才不断的对外界强调GE首先是一家工业企业,然后才是一家金融企业。为此,伊梅尔特还明确表示:“力争到2015年,将GE金融的收入降低到总收入的35%”、“不排除分拆GE金融的可能”。
产融结合,金融这一部分早已没了多少潜力可挖。在欧债危机、美债危机的背景下,甚至成了负担,伊梅尔特只能力争在产业方面有所作为。然而,这一条路也格外艰难。GE的产业主要立足于欧洲和北美等成熟市场。在这些市场,经济增长乏力,GE想像过去那样高速的发展难度很大。
对于伊梅尔特来说,除了增加研发投入外,大力开拓新兴市场无疑是一个不错的选择。GE在全球有五大研究中心,分别为美国、德国、印度、中国以及新近成立的巴西研究中心。其中美国辐射北美市场、德国辐射整个欧洲市场,剩下的均为新兴市场,这无疑体现了GE对新兴市场的重视。在这三个新兴市场中,中国无疑是发展势头最为迅猛的国家,也是GE的薄弱之地。在韦尔奇时代,GE在中国的销售收入不足其全球总收入的2%。2011年,GE在中国的销售额也不过57亿美元,只占其全球总收入的4%,这一比例远低于日立、西门子、霍尼韦尔、ABB等在中国的份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