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在培育阶段,既包括消费者,也包括从业者,任何一点点错误的信号都会让苦心经营多年的消费信心发生误判从而差之毫厘失之千里。要知道,今天的消费者,尤其是北京的消费者,都是被燃油车摇号逼迫到新能源队伍里来的,本就带有负面情绪的民意,如果不妥善培育,那么结果无疑是失败的。
我自己开新能源车已经小半年了,平均月行驶里程在2400公里左右,这个行驶里程,一般的消费者远远达不到的,我现在主要就是在家充电,也不再有购买初期那种里程焦虑了。我绝对不委屈自己用操控感很差的E档,也从不会为了省电就让自己在车里冻死或者热死,车,就是服务于人的。就在我这样的使用强度,首先,市面上现在在售的车型都是可以满足的,其次,未来的新产品新技术,只会让这种够用和洒脱更加的去焦虑化。只要续航里程足够我一天折腾的,那么充电时间长真的一点影响都没有。无论剩余多少电量,第二天睡醒起床后我都会发现,我的电动车已经处于满血复活状态了。
我遇到的朋友里,我总结了一下,有三种人是典型的里程焦虑群体。一是,根本没有距离的概念,甚至我还遇到有个160公里续航的女车友,公司到家里往返不过十几公里,但是续航剩50公里的时候,空调都不敢开了。二是,被热议的舆论被动灌输了这样的意识:新能源汽车就是市区代步而已,远一点点就不能去了,这个群体数量还比较大,其实你认真的问起来他如果有了车都想去干嘛,其实回复的答案里,95%的应用都是可以有去有回的满足的,结论就是,他根本就想不清楚自己有车了以后的极端应用场景有哪些。最后一种,完全对新能源车的技术和现状不了解,只是被动的因为摇号才开始关注,我听到的比较好玩的提问有这些:“那你每天拎楼上充电么?”“那我可以不可以多买一块电池备用啊?”“那我能不能买个电动汽车然后便宜两万卖掉用指标买个汽油车啊?”“公共充电桩是不是都在4S店里啊?”“小区物业不让安装的话我是不是得给物业经理表示表示就能搞定啊?”“那我房子是租的,如果我将来搬家了,那个充电桩我能不能带走呢?”……
可见,虽然新能源战略已经开始几年了,但是消费者层面,还远没有达到成熟的程度。可是,我总结的这三类人,大家认真想一下,如果成功的解决了家庭充电,他们还会有那么多的疑虑和顾虑了么?如果极端到每个售出的新能源汽车都被强制的安装了个家庭附近的慢充桩,那索性一点顾虑都没有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