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促进储能大规模应用
目前成本是影响液流电池大规模商业化应用的一个重要因素,在黄绵延博士看来,技术升级、规模化生产和产业支持政策可有效解决这一问题。
以光伏产业为例,10年前,在太阳能电池的转换效率没有取得实质性突破,再加上太阳能电池片的生产规模较小的情况下,光伏发电的成本居高不下。但是,近年来,随着技术水平的提升以及产业规模的扩大,光伏发电的成本下降很快,不仅实现了平价上网,同时也成为各国发展可再生能源的首选之一。
关于如何提升我国储能行业的技术水平、扩大储能的应用规模的问题,黄绵延博士认为,首先应该鼓励建设配置储能系统的新能源电站,并积极推广储能系统在分布式发电、智能城镇、海岛离网供电等场合的应用。
同时,他建议对储能项目给予一定的财税政策,“如在储能设备采购中给予30%~60%投资补贴,同时,鼓励应用储能的电站优先并网。”他同时建议应该开始储能电站的电价研究,将储能电站发电电价定为1.5~2元/kW˙h,储能电站吸纳电网的超需供电价定为0.5元/kW˙h,并且要保证储能电站协助电网吸纳的超需供电有第一优先并网输配权。
黄绵延博士表示,目前普能公司特别关注欧美市场,主要原因是这些市场已经针对储能系统应用制定了相应的补贴、鼓励政策。依靠已有多个示范项目的运行经验和技术成本优势,普能公司在国外储能项目的竞标中也具有很强的竞争力。
在看好国外市场的同时,他更加坚信,储能产品一定会迎来在中国市场大规模应用的那一天。
以用户为中心 各方携手推动储能产业发展
伴随海岛可持续能源体系的搭建、分布式发电及微网领域的发展,我国储能产业面临着更多的商机。据《储能产业研究白皮书2014》预测,到2020年,我国储能市场规模将达1.37亿kW(其中包括抽水蓄能、储热等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