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障碍
虽然储能的前景被一致看好,但是不容忽视的是,“储能市场机制尚未理清、储能应用收益衡量困难成为目前阻碍储能产业继续向前发展的主要原因。”张静如是说。
目前由于储能的收益很难计算,导致跟储能行业相关的补贴政策、补贴标准以及价格机制很难出台。“我们不知道补贴到底多少是合适的,至少这一点我心里是没底的。”针对这一问题,国家电网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电工与新材料研究所所长来小康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而储能收益难以衡量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储能项目往往在某个特定领域开展,其可以实现的功能往往不是单一性的,会对与之相联系的其他领域产生影响。例如安装在负荷附近以削峰为主要应用目的的储能电站,其应用还可以带来延缓输配电设备升级,使现有机组运行更稳定从而节省燃料消耗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提高现有机组利用率,延缓新建峰荷机组,降低电力系统生产成本等作用。
因此,储能收益的衡量并不仅仅考量某一方面,往往需要考虑与之相关的诸多领域带来的成本效应。
虽然难以用简单的算式计算出储能具体收益,但张静认为,进行储能应用的收益研究、明确储能电站能实现的所有收益、确定收益具体的相关方是全面计算衡量储能价值,进一步确定储能应用结算机制、利益分成机制的必要前提。
“清晰的赢利点和利益相关研究方可以使储能的价值和作用得到充分体现,进而为完善现有政策、市场机制或出台新的与储能相关的政策、补贴标准、价格机制提供有益的借鉴,使政策的修改或指定有的放矢,并能切实推动储能产业的发展。”张静说道。
然而除了在储能收益研究方面多下功夫之外,为了进一步推动我国储能行业的快速发展,促进我国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应用,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原秘书长王永干给出了自己的建议:首先,要保证储能的发展规划与新能源和电网建设规划保持同步,按照实现整个电力系统安全运行和效率最优化的原则,要统筹储能的规划与电网的输送、智能电网、节能环保的规划协调发展;其次,大力加强电池产业链的管理研究,针对实验示范项目运行当中出现的问题,深入研究储能行业的管理政策和产业政策、投资和融资等政策,为大规模推动电力储能做好政策准备;再次,加大对大容量电池储能技术研发的投入,鼓励技术原创,统筹各个层次储能技术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