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智能电网在线讯: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实现能源转型是中国能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而积极推动能源管理体制、能源科技体制、能源价格形成机制等方面的改革与创新,可为能源的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外部环境与制度保障。
进入新世纪,特别是中共十六大以来,中国能源产业步入快速发展轨道,十年间,中国能源工业体系不断完善,能源装备水平稳步提升,能源国际合作逐步深化,能源供应能力显著增强,城乡居民用能水平和条件持续提升,有力地支撑了经济社会的持续平稳较快增长。在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中国能源需求的急速扩张,特别是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也带来了能源供求紧张、水资源和生态环境恶化、矿难事故频发、能源安全挑战严峻,乃至社会分配不公等诸多问题和现象,严重地制约了中国能源的可持续发展。
从国际社会发展趋势看,随着对能源可持续发展共识程度的不断加深,当今世界主要能源消费国均把提高能源效率、拓展能源供应来源、开发可再生能源、推进科技创新作为本国能源发展的重点。国际能源供需呈现出多元化、清洁化、高效化和全球化的特征和趋势。近年来,世界各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采取的种种行动,美国“页岩气革命”以及由此带来的“能源独立”政策变化,建立在互联网基础上新一轮技术革命的发展与演变以及全球地缘格局的新特点,进一步强化了上述趋势,正对世界能源的生产、消费和可持续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中共十八大提出了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至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四大建设并列的高度,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从“四位一体”扩展为“五位一体”,并首次提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并要积极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这不仅彰显了中国政府旨在通过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发展新能源,破解粗放式经济发展对经济增长造成硬约束的决心,也对中国未来能源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给重塑能源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新方向。
坚持节能减排不动摇,从根本上推进能源可持续发展
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十五”计划期间,中国能源供求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能源需求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增长态势,全国许多地方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能源短缺,给人民生活和社会生产活动造成了不利影响。再次出现能源短缺,刺激了能源开发的超常发展,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危害,煤炭的强化开采还导致矿难事故频繁发生。与此同时,中国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使得“十五”期间中国煤炭消费量急剧上升,造成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不降反升,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仅比2000年减少2.1%,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趋势没有得到控制,环境形势十分严峻。
为了遏制“十五”期间能源消费迅猛增长的态势,改变过度依靠“高消耗、高投入、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方式,中国政府首次将节能减排目标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十一五”国民经济发展规划,明确提出了“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比‘十五’期末减少10%”,并建立了各级政府的节能减排责任分解和问责考核制度。为使各部门节能减排工作取得实质进展,“十一五”期间,中央政府综合运用经济、法律法规、行政等手段,对工业部门紧抓重点耗能行业、企业,推进“千家企业行动”、实施“十大节能工程”;对增长潜力比较快的交通、商用与民用部门,主要是全面推进法规、标准、标识的制度建设,加大关键技术的研发、投入和推广。经过全国上下的努力,“十一五”期间取得了单位GDP能耗下降19.1%的显著成绩,超额完成污染物减排目标。把节能减排作为约束性指标,极大地推进了中国建设两型社会的进程,是中国能源向可持续发展方向转变的创新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