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中国能源进口通道安全面临着新挑战。中国的石油运输绝大部分经过“印度洋→马六甲海峡→南中国海”一线海运,80%要经过马六甲海峡,38%要经过霍尔木兹海峡。马六甲海峡是世界最繁忙的海上运输咽喉之一,运输能力几近饱和,对马六甲海峡的过度依赖将对中国海上石油进口通道安全产生巨大的挑战。
第四,美国“能源独立”,还将使中国周边及海上资源开发面临新的挑战。美国页岩油、气开发的成功,促使其向“能源独立”大步迈进,对中东地区油、气的依赖程度进一步降低,也有余力来实施其“重返亚洲”战略。
此外,中国企业在“走出去”初期,开发海外能源资源时,由于缺乏经验,不熟悉国际游戏规则,注重与资源国政府打交道,当地老百姓的民生没有实质改观,因此被西方个别政客和媒体炒作为新殖民主义,并作为中国威胁论的借口。能源国际合作问题的高度敏感性、复杂性,也成为我们进一步利用境外能源的障碍。为此,中国能源外交需要宽视野、大战略、新思路和强举措,把能源外交纳入到全球政治经济格局和能源地缘政治变局视野中,制定符合实际的能源外交大战略,通过国际合作促进中国能源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要建立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能源外交体系,在油气、煤炭、新能源等更多领域、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参与多边和双边国际合作与竞争,加强与当地企业、个人、在野力量、非政府组织的合作,树立良好区域大国形象,加强与南海周边国家的沟通,增进相互了解,以实现资源的共同开发与利用。其次,应积极参与全球能源治理,推动形成全球能源安全共识和维护机制,加强金融监管,共同打击能源资源大宗产品投机行为。第三,为能源企业走出去夯实外交基础,建立与资源国良好的沟通机制与双赢合作机制,为中国企业海外投资营造良好的“软环境”,增强能源企业获取海外油气资源的能力。第四,加强海外油气安全运输体系建设,除了加强海军力量,保障中国海上石油运输生命线的安全外,更要拓展石油运输通道,积极寻找新海上通道,加快中亚、中哈、中缅、中俄油气管道建设,最大程度地减少对马六甲咽喉要道的依赖。第五,要处理好和新政权的双边关系。中东北非区域发生政局变动后,中国应积极和新政权沟通,站在中立公正的立场上调整双边关系,创新合作模式。以扩大经济合作为突破口,深化贸易合作,积极参与战后重建,寻找时机扩大能源合作。
强化能源科技创新能力,从技术上提升能源可持续发展
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建设生态文明”,落实到能源的可持续发展方面,就是要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具体来讲,就是在能源生产端,要大力发展绿色、低碳能源,促使能源供应结构向低碳化方向前进,在能源消费端,要更加重视能源资源的节约,把利用化石能源资源控制在资源环境可承受的承载力范围之内,也就是实现能源生产和消费的转型,而最关键的是强化中国能源的科技创新能力,特别是重大能源技术的创新能力。
中国能源科技水平不断进步,在一些重大技术上屡屡有所突破,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加强,但是,总体上看,能源科技自主创新的基础还比较薄弱,核心和关键技术仍然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主要关键技术和设备仍依赖于国外引进。与发达国家相比,在能源开采、转换、存储和运输、高效与清洁开发利用等技术领域存在较大差距。此外,由于自身基础研究薄弱,创新性、基础性研究工作开展较少、起步较晚、水平较低,缺乏强有力的技术研究支撑平台,缺乏清晰系统的技术发展路线和长远的发展思路,没有连续、滚动的研发投入计划,用于研发的资金支持也明显不足,导致国内大部分企业的核心技术均来源于国外,技术上的受制于人,为整个产业的发展埋下了危机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