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国节能减排工作又进入一个关键期,正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压力。为了应对2008年以来的国际金融危机,中国实施了扩大内需的一揽子投资、刺激消费的政策措施,各地政府为拉动经济增长,依靠各种投资扩产项目以及扩大铁路、公路等基础设施领域投资,带动了高耗能行业明显扩张,导致能源消费增速再次回升。2008年以后,中国能源消费增速第二次呈现快速上升趋势(见图1)。2011年下半年以来,受国内外环境的影响,中国经济增速明显放缓,从过去高于10%,逐渐下降到7%-8%的区间,高能耗产业扩张势头得到抑制,能源消费高速增长趋势也随之改变。表现在电力消费上,2012年,中国电力需求保持个位数增长,这也是进入新世纪以来首次出现的局面。值得注意的是,为了拉动本地经济发展,在新近召开的地方“两会”上,各省政府虽提出扩大内需、实施结构调整的目标,但同时又安排大量投资项目,如全部落实,又可能带来新一轮的投资过热,导致钢铁、水泥需求的快速增长,这给未来的节能减排,乃至能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新的冲击和挑战。
众所周知,能源是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和基础,某种程度上也是衡量生活质量高低的标志。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表明,当其人均生活水平和质量达到比较高的程度,其人均能源消费量没有低于4吨标煤,中国经济相对发达的上海、北京、广东等省份的人均能源消费量也已超过或接近4吨标煤(见图2),这也反映出经济发展和能源需求之间存在刚性联系。根据十八大报告提出“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倍增”的目标以及中国经济三步走的战略目标,2020年前,中国的能源需求仍有可能保持2000年以来每年约2亿吨标准煤的增幅,届时,能源需求总量将达到约53亿吨标准煤;到2050年中国发展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时,即便能源效率达到发达国家最高水平,能源需求也可能接近85亿吨标煤。实证研究还表明,西方发达国家都经历了单位GDP能耗呈现出“倒U型”,并且后发工业化国家的单位GDP能耗峰值越低的状况,有研究表明,如果采取针对性的节能降耗措施,2020年中国有可能将能源需求控制在45亿吨标煤的水平,2050年,约为65亿吨标煤,届时能效水平将比现在的日本还低25%,这也意味着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如果中国利用“后发优势”,有可能实现跨越式发展,探寻出中国的低碳能源发展道路。
由此可见,从中长期发展趋势看,中国能源发展依然面临非常严峻的供应压力,未来能源需求成倍增长将难以扭转。在这种背景下,当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并回归合理空间形势下,继续加强节能减排不放松,防止过度投资和过度推高经济增速,必须成为当前中国能源政策的重点,也从根本上关乎中国能源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现。对中国这个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短缺的国家,必须确立“人均能耗应控制在显著低于美国等发达国家水平”的战略思想,尽可能减少能源需求的增速与增量。为此,建议进一步加快资源、能源等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引导市场向两型社会建设方向发展,促进产业发展向高效低碳转型,形成中国特色发展道路。研究制定调整能源价格体系(包括消费税)的路线图,取消普遍存在的限价和补贴。构建中国的科学消费模式,选择适合国情的工业化模式、城市化道路,交通运输体系、建筑物用能模式和技术,尽快形成中国的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具体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