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鉴于此,中国应以“三足鼎立”为目标打造未来持续能源供应体系,从源头保证能源的可持续发展。首先,建议主要采取市场手段,将资源、环境成本内部化,对煤炭消费总量作出越来越严格的限制。其次,顺应石油、天然气消费增长的客观需求,进一步拓宽进口渠道、完善油气战略储备体系、制定油气供应安全应急预案。第三,坚定不移地推进核能、风电、光伏发电等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努力完善技术、降低成本,争取早日实现商业化大规模发展。第四,重视液体替代燃料的开发,将其作为21世纪国家能源战略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第五,还要重视新能源与传统能源“接轨”的环节,加大对“智能电网”、车用新能源供应站等新技术的科技攻关力度,使新能源与传统能源供应体系能更好地融合在一起。
加快能源外交新布局,从合作中促进能源的可持续发展
进入新世纪以来,气候变化和能源环境问题日益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热点,中国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不仅导致能源利用效率不高,还带来越来越严重的环境污染和二氧化碳排放。优化能源结构、增加优质能源消费比重,逐渐成为中国能源战略的重要内容,但不可避免会带来能源安全特别是石油供应安全的挑战。从1993年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以来,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不断提升,2012年已达58%;从2006年开始进口天然气,七年后,中国天然气的对外依存度也上升至29%。中国油气进口依存度的快速攀升,在国际石油市场价格高位震荡、天然气进口价格攀升的情况下,增加了中国能源保障的不稳定性,影响了能源的可持续发展,也给国内经济社会平稳发展带来巨大压力。
为了维护国际能源市场稳定,保障能源供应安全,中国政府除加大国内能源资源,特别是天然气、水电、核电与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力度,还提出了以“互利合作、多元发展、协同保障”为核心的新能源安全观,积极开展多边、双边能源国际合作。从多边层次看,中国积极推动平等互利国际能源合作理念的形成和发展,促进了国际能源合作向更加健康合理的方向发展;从双边层面看,中国积极发展和中东、中亚、南美石油产出国以及能源消费国的能源外交,在能源开发、利用、技术、环保、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等领域加强对话和合作,在能源政策、信息数据等方面开展了沟通与交流。在务实合作方面,鼓励企业实施能源“走出去”战略,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拓宽国内油气资源来源,降低了能源供应来源的脆弱性,基本形成了中国油气供应的四大通道(见图3);同时积极推进可再生能源领域的技术交流与项目合作,也为全球能源可持续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从未来发展趋势看,要实现“三足鼎立”的能源供应格局,中国油气等优质能源的对外依赖程度还将不断加深。研究表明,到2020年,中国石油进口依存度有可能突破70%,天然气进口量也可能达到1500亿立方米,而未来能源国际环境出现的新变化和新趋势,对中国能源外交提出了新要求,如果应对不当,必将影响中国利用境外能源的规模,从而不利于能源的可持续发展。具体而言:
首先,从目前国际能源发展形势看,全球资源供需将长期偏紧。一方面,发达国家自工业化以来形成的高消耗、高消费的生活消费模式难以根本改变;另一方面,巴西、印度等新兴发展中国家将加快工业化进程,对能源有着巨大需求;其他贫困国家也在为摆脱贫困而努力,同样会对能源有着越来越大的需求。全球能源资源竞争会愈演愈烈。
其次,中国能源对外依存度的提高将加剧国际能源市场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未来十年,美国“能源独立”政策空出的中东油气份额将逐渐向亚太地区转移,中国从中东地区的进口量会越来越高,中国最主要的原油来源地仍将是中东和北非地区。中国及亚太国家将承担海湾地区政治局势动荡后带来的石油价格波动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