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垂直门户网站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当前的位置:北极星智能电网在线 > 正文

湖北咸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加强智能电网技术创新

北极星智能电网在线  来源:咸宁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2022/5/17 16:54:50  我要投稿  

北极星智能电网在线讯:近日,咸宁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印发关于咸宁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其中规划提到,坚持技术创新,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建设华中清洁能源示范基地,打造能源产业增长极。加快推进核电、抽水蓄能发电、风电、光伏发电、生物质能发电等项目建设。

(1)主攻方向。

重点发展核电、抽水蓄能发电、生物质发电、风力发电、光伏发电等新能源产业。以华润电力、凯迪生物质发电、九宫山风力发电等重点企业为依托,加快推进核电、抽水蓄能发电、风电、光伏发电、生物质能发电及电力能源循环等重大项目建设,重点建设大幕山、白岩山、太平山、罗家山等风力发电场。

(2)发展路径。

加快新能源产业跨越式发展,以转变能源发展方式、调整优化能源结构为目标,着力推动能源技术创新,加快发展清洁能源,推进能源绿色发展,围绕新能源接入、特高压输变电、智能配电和分布式电源等核心技术,加强智能电网技术创新,建立健全新能源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智能电网、微电网、分布式能源、新型储能、制氢加氢设施、燃料电池系统等基础设施网络。提升先进燃煤发电、核能、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等基础设施网络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

推进新能源与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拓展新能源应用空间。提升产业技术水平、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强产业集聚效应。加快推进生物质能源高值利用研究,重点发展生物质液体燃料和生物质燃气等。依托省内外创新资源,以龙头企业为主导,建立若干面向重点领域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需求的创新中心、交流平台,推动基础研究、前沿创新、协同创新,营造激发创新的良好环境。

统筹利用各级智能制造专项资金,以生产制造环节为重点,遴选一批具有代表性、先进性的新能源企业开展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建设一批智能制造单元、智能车间、智能工厂,实现制造环节向信息化、智能化发展。开展智能光伏试点示范工作,支持培育一批智能生产服务性示范企业和智能光伏服务类示范项目。

(3)空间布局。

赤壁市重点发展电力能源产业,主要企业为华润电力、华润燃气和凯迪能源。

通山县重点发展新能源产业。依托光伏发电和风力发电两大新能源支柱产业,充分利用地理资源优势,努力打造华中地区清洁能源核心区,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预计未来光伏发电和风力发电年均发电量可增长10%左右。

原文如下:

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关于印发咸宁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各县(市、区)科经局、咸宁高新区科经局,市直相关部门:

《咸宁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工作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咸宁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2022年4月25日

咸宁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

“十四五”时期,是咸宁市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开局五年”,也是谱写咸宁市高质量发展新篇章的“关键五年”。为率先建成全省特色产业增长极和转型升级示范区,提升工业的支撑带动力和综合竞争力,根据《咸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特制订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

“十三五”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工业经济工作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促进传统工业转型升级,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培育支柱产业,实现工业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增长,总量规模不断壮大,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创新能力日益增强,两化融合持续推进,为全市完成“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做出重要贡献。

(一)发展现状。

工业实力不断增强。2020年,全市实现工业总产值1927.72亿元,较“十二五”末增加192.86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541.11亿元,较“十二五”末增加109.83亿元。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735.71亿元,较“十二五”末增加168.24亿元;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达到144.55亿元,较“十二五”末增加13.38亿元,年均增长2.0%;税收贡献不断增强,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税总额达到182.72亿元,是“十二五”末的1.04倍;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不断提升,2020年入规企业达992家,较“十二五”末增加102家,增长率为11.46%。

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三次产业结构从“十二五”末的17.3:48.6:34.1调整为2020年的14.3:41.2:44.5,工业从高速增长转变为高质量发展。2020年,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比上年下降11.4%,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下降12.7%,纺织业下降23.1%,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8.9%。全年增长较快的行业为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医药制造业、文教工美体育和娱乐用品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等传统产业,同比分别增长110.5%、41.2%、24.5%、21.4%。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基础和后发优势得到进一步凸显,多个领域取得创新性突破,人工智能、生物医药、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初具规模。

创新活力显著增强。2020年全市新增高新技术企业49家,总数达273家,比“十二五”期末增加174家,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252.94亿元,占GDP比重为16.6%,比“十二五”末提高8.25个百分点,其中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251.86亿元,比上年增长2.8%;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1.86件,比“十二五”末增加1.15件。2020年,全年专利申请量5162项,较“十二五”末的1756项,增长率为193.96%。登记省级以上科技成果349项,2020年签订技术合同1147项,增长38.7%,技术合同成交额52.50亿元,增长16.2%。咸宁高新区获批国家级高新区,咸宁市获批全国首批“科创中国”试点城市;智能机电产业入选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赤壁市入选国家应急产业示范基地;金盛兰冶金入围中国民营制造业500强,瀛通通讯主板上市,实现本土企业上市“零”的突破。拥有国家级众创空间1个,国家级星创天地2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9个,省级校企共建研发中心9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家,省级产业技术研究院3家,赤壁市跻身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试点市。

集聚效应逐步凸显。“十三五”时期,着力培育特色产业集群,引导产业集聚发展。以优化产业空间布局、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化发展为工作重点,按照“产业培育特色化、特色产业集群化、产业发展集约化”的思路,充分利用各类资源,逐步培养一批“优势明显、特色鲜明、集聚力强、效益良好”的产业集群。咸宁市机电产业集群、咸安区苎麻纺织产业集群、咸宁现代森工产业集群、嘉鱼县管材产业集群、赤壁市砖茶产业集群、赤壁市纺织服装产业集群、赤壁市应急装备制造产业集群、赤壁市电子信息产业集群、通城县涂附磨具产业集群、通城县电子信息基材产业集群、崇阳县钒产业集群、通山县石材产业集群等产业集群被列入省级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数量居全省第一位。

两化融合稳步推进。“十三五”期间,新增“两化”融合发展试点示范企业24家,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大幅提升。加快推动了“企业上云”工程和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行动,上云企业突破了1000家。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推进,2020年,固定宽带家庭普及率达80%、移动宽带用户普及率达75%,实现全市行政村光纤宽带全覆盖和4G网络全覆盖。

信息化应用不断拓展。“十三五”以来,全市着力打造“智慧旅游”“智慧交通”“智慧农业”“智慧城市”“智慧教育”等,信息化应用进一步深化;电子政务、两化融合、公共服务平台、社会服务管理等方面建成示范工程,信息化建设取得长足进步。数字政府基础设施建设日趋成熟,电子政务外网实现市、县、乡、村四级全覆盖,搭建的政务云平台、大数据平台和数据共享交换平台等大平台成效显著。

“十三五”以来,咸宁市制造业得到长足发展,但也存在短板和弱项:一是产业结构调整难度加大,传统产业比重仍然较高,新兴产业增速有所放缓,缺乏新的增长,产业发展新动能不足;二是关键行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高新企业数量少,高新产值占GDP比重低,产品附加值不高,缺乏具有影响力的领军企业、品牌企业;三是两化融合深度不够,行业、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不高,智能化发展不均衡;四是部分产品存在质量档次不高、品牌建设滞后等问题,与国内外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五是工业发展后劲不足,受新冠疫情影响,2020年全市规上工业企业产值受到较大影响,新增规模企业较小,对工业发展速度拉动不大。

(二)发展形势。

1.国际环境。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治理体系面临变革,全球价值链、供应链正在重构,新一轮科技革命、场景应用革命、产业变革同步爆发与世界经济版图调整成为时代发展主线。中美贸易摩擦不断,全球产业分工格局和生产组织网络正在发生重大变化,世界经济结构、经济地理和经济格局面临重构。我国制造业在全球产业价值链中分工地位受到较大冲击,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壮大风险难度加大。

以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变革,快速推进着传统产业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催生大量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把握新一代信息技术以及推进传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高端化转型,成为当今全球科技与产业竞争制高点。

新冠疫情全球肆虐的背景下,国际经济危机所面临加深风险,不仅严重冲击全球生产供需格局,而且对我国国内生产与进出口链条或产生螺旋式负反馈效应。要求建立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经济协调和管理机制,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加快完善安全发展体制机制,补齐相关短板,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

2.国内环境。

“十四五”时期,新发展理念将引领我国改革开放迈向升级版,改革将进入显效期,开放迈向深化期,系统性改革与高水平开放联动将为产业发展清除障碍,创造更广阔的空间。

我国已进入工业化深度提升阶段,但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东中西部工业化发展不平衡,“两业融合”“两化融合”水平不高,工业化深度不够。浅层工业化向深度工业化转型,为传统产业在转型中增长提供空间,也为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创造机遇。伴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我国经济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益型集约增长,经济发展动力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范围经济效应正从国际大循环为主转向“以国内循环为主,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一方面充分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积极发展壮大国内价值链,繁荣国内经济。另一方面通过要素资源配置市场化创新改革,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主动壮链扩群全球价值链。

我国制造业向智能化、高端化、服务化、绿色化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有利环境。信息技术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引领性力量,成为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核心驱动力。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谋划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加快推动产业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将为谱写咸宁市产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打牢坚实基础。

在新基建、数字经济、“第四次工业革命”浪潮背景下,咸宁市应抢抓中央支持湖北一揽子政策及后工业化阶段消费结构迭代升级机遇,紧密围绕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重点产业发展、增进民生福祉等重点,谋深谋实谋细重大工程项目、重大政策事项、重大改革举措,主动求变、化危为机,为咸宁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强劲动能,提供制度保障优势。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深度融入全省“一主两翼多区”区域发展战略。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加快建设咸宁特色产业增长极、咸宁转型发展示范区,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促进传统工业转型升级,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二)基本原则。

坚持创新驱动。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坚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激发新旧动能转换活力,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尽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加快培植科技创新新优势,发展新经济,形成高质量发展强大动力。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使企业成为创新要素集成、科技成果转化的生力军。走出一条具有咸宁特色的自主创新产业发展之路。

坚持协调发展。坚持产业集群化发展,发展壮大咸宁智能机电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及省级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优化区域要素资源配置,调整重点领域产业布局,强化产业园区分工协作,实现园区错位化发展、差异化竞争。提升智能园区、智能产业、智能制造、智能产品发展水平。为提升咸宁工业质效激发最强活力。

坚持绿色转型。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共进,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格局。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促进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能源结构,培育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

坚持对外开放。加快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牢固树立和自觉践行开放发展理念,强化开放思维,补齐开放发展短板,破除开放发展瓶颈,形成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积极对接“一带一路”和湖北自贸区建设,打造开放大通道。

坚持深化改革。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营造长期稳定可预期的制度环境。加强产权和知识产权保护,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完善公平竞争制度,激发市场主体发展活力。

分享到:
北极星投稿热线:陈女士 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换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热点关注
国网826号文解读

国网826号文解读

昨天国网公司下发了《关于进一步严格控制电网投资的通知》(国家电网办【2019】826号文)。文中提出了“三严禁、二不得、二不再”的投资建设思路。个人认为,这不仅仅是一个文件,而是国网公司整体发展战略转型的一个标志。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电网企业,国网公司每年因投资建设所需的采购数额巨大,对电

--更多
最新新闻
新闻排行榜

今日

本周

本月

深度报道
相关专题

关闭

重播

关闭

重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