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空间布局。
咸宁高新区重点发展食品饮料产业,依托红牛饮料、奥瑞金饮料、黄鹤楼酒业、今麦郎等知名品牌,重点发展咸宁地方特色的功能饮料、高端休闲食品等,延伸拓展食品饮料下游产业链,发展外观设计、高端印刷包装等。着力做优品质、做大规模、做强品牌,推动食品饮料产业转型升级,建成全国最大的功能性饮料生产基地。
嘉鱼县重点发展蔬菜产业。发展壮大以“两瓜两菜”(冬瓜、南瓜、大白菜、甘蓝)、设施蔬菜(茄果类,豆角、莴笋、萝卜等精细蔬菜)、特色果蔬(西瓜、甜瓜等)、水生菜(莲藕、湘莲等)为主的“四大蔬菜板块”。创新“互联网+蔬菜”新模式,引进阿里巴巴等知名电商企业落户。加快经济开发区农产品加工园建设,重点发展蔬菜加工、冷藏。
赤壁市重点发展茶、猕猴桃、小龙虾等特色农业。茶产业。依托赤壁市砖茶产业集群,加快茶叶加工企业的引进工作。扩大“赤壁青砖茶”“赤壁米砖茶”公共品牌影响力,提升品牌价值。猕猴桃产业。依托神山兴农科技公司龙头作用带动产业发展。建设高标准猕猴桃示范基地4万亩。小龙虾产业。依托汇宇水产科技等龙头企业,提高小龙虾产量。
通城县重点发展食品饮品产业。以百丈潭酒业、黄袍山绿色产品、七里山矿泉水、双狮茶业、新三汇肉食等企业为龙头,主要生产白酒、冷榨茶油、矿泉水、肉食、茶叶等。
崇阳县重点发展食品加工(特色小麻花和生猪)产业。加快以众望科工贸、三普蜂业、正大集团等企业为代表的现代化产业集群建设。继续提升特色麻花和生猪产业的发展研发能力,加快技术改造,扩展营销网络和提升品牌优势。
3.现代纺织。
以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为主攻方向,从推进高端产品制造、关键技术攻关、自主品牌塑造等方面入手,构建高端产品主导、经济效益好、市场竞争能力强的纺织服装产业体系。
(1)主攻方向。
重点发展棉麻纺织、化纤纺织、家用纺织品生产、产业用纺织品生产、高档服装制造和纺织新材料等。以嘉麟杰、武汉汉麻、精华纺织等龙头企业为依托,加强复合技术、功能性整理技术、整体成型等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在纺纱、制造、印染、服装加工等核心技术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坚持走新型制造、精品制造、高端制造之路,把咸宁市打造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的高端服装制造基地。
(2)发展路径。
充分发挥纺织服饰基础和劳动力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以品牌创建为核心,以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为路径,以建设产业结构优、创新能力强、产品特色鲜明、品牌影响大、市场占有率高、拥有较强核心竞争力和完整产业链的纺织服装强市为目标,大力实施“招大育强”和“返乡创业”工程,促进纺织服装产品结构不断改善,产品特色初步形成,产业规模快速扩大,产业集聚明显提升,延伸上下游产业链,品牌建设初见成效,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就业规模持续扩大,产业竞争实力和抗风险能力显著增强。
支持现有骨干企业加强技术改造,提高工艺装备水平,不断改善产品结构,壮大生产规模,提升生产效率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产业向研发设计、品牌营销、高端纺织原材料、高端装备等上下游高端领域延伸。
加强自有品牌建设,引导纺织服装企业从规模扩张向品牌战略转变,以打造国际知名品牌为目标,鼓励和引导企业借鉴知名企业在产品研发设计、质量管理、品牌推广等方面的经验,加大技术创新和产品推广宣传力度,全面实施纺织产品质量提升工程,推动企业争创中国乃至世界名牌。
开展智能化改造和产业升级。对全市服装加工企业进行分类定位,确定优势品种,分类进行新设备、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生产效率,同时,开展新设备和新技术的共享,以市场化手段,全面开放企业的优势领域,形成智能化的裁剪中心、纸样及样衣中心、模板制造中心、充绒中心、精益生产中心、整烫及包装中心、检验和物流中心等多种专业化的具有特色和优势的生产中心。进而形成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化的全面发展新格局。
(3)空间布局。
现代纺织重点布局在咸安区、赤壁市和嘉鱼县。
咸安区以精华集团、马桥纺织等21家规模以上企业为龙头,形成“苎麻种植—脱胶开松—纺纱—织布—成品加工”的苎麻纺织产业链条,将咸安区建设成为全国最大的苎麻纺织产品综合生产基地,打造全国最大的苎麻种植、纺织、印染加工、出口产业集群。
赤壁市依托赤壁市纺织服装产业集群,以蒲纺纺织工业园和湖北赤壁高新区的丽裳(赤壁)制衣、九天制衣等企业为龙头,形成以西装、工装、休闲装、西裤、内衣等主导产品,纺纱、衬布、坯布、印染、华纤、针织、服装鞋帽、绣花、拉链、装箱为一体的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
嘉鱼县依托浙江(嘉鱼)纺织产业园项目和稳健医疗嘉鱼科技产业园项目,形成纺织、印染和服装等配套完善、竞争有力的行业结构。
4.低碳冶金。
控制总量,优化存量,有效化解过剩产能,实现企业脱困升级、提质增效目标;积极推进钢铁行业兼并重组;全面确立冶金绿色发展理念,建立绿色环保生产体系。
(1)主攻方向。
依托嘉鱼高铁临江产业园、大盘垅冶金工业园,充分发挥金盛兰冶金科技有限公司的龙头引领作用,延伸钢材产业链,提高钢材深加工比例,充分依托冶金技术、设备、资源、人才等优势,促进工程技术服务、资源综合利用、冶金设备制造以及服务业等关联产业的发展。
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冶金产业向中高端迈进,改善低速增长的“新常态”盈利能力。推进绿色制造,加快建立钢铁企业产品制造、高效能源转换、社会废弃物再资源化三大功能于一体的可循环钢铁生产流程。优化产业布局,加快冶金工业向工业园区和靠近原料、靠近用户的地区集聚,建立市场消费和原料主导型相结合的产能分布格局。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技术进行技术改造,加快冶金电子商务平台建设,探索钢铁产品定制化生产模式。
(2)发展路径。
积极稳妥化解过剩产能。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引导低效产能平稳退出,促进企业效益和资源配置效率提升。加快淘汰不符合国家强制性标准的生产企业,支持市内优势企业搭建产能整合平台,利用市场化手段推进联合重组,优化产能布局,提高生产集中度,并结合联合重组、技术改造,优化生产要素配置,主动压减竞争乏力的过剩产能。
推动绿色发展。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加快先进环保节能技术开发与应用,实现清洁生产。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全面推行循环生产方式,促进企业、园区、行业间链接共生、原料互供、资源共享。优化节能减排措施配置系统,提高企业能源精细化管理水平。
(3)空间布局。
嘉鱼县重点发展钢铁冶金产业。按照国家关于加快推进钢铁行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要求,“扩大产能、延伸链条、提质增效、集团发展”的思路,嘉鱼县将以湖北金盛兰冶金科技有限公司为核心,300万吨钢产能调剂项目、中兴拓再生资源项目、中兴盛炭素新材料项目、中兴隆高精棉纺织项目、嘉通综合物流园项目为配套,打造“1+N”的钢铁冶金产业集群。同时,引进盈德投资(上海)有限公司、都市环保等10多家关联配套企业,并与葛洲坝水泥等企业开展水渣加工等合作,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打造省级循环经济产业园。
5.环保建材。
推动建材产业转型升级,推进石材、陶瓷等资源性行业提档升级。以森工建材为重点产业链,大力发展竹材加工类产品。发展绿色建材工业,加快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信息技术在产业发展中的推广应用。
(1)主攻方向。
冶金建材。重点发展新型平板玻璃及制品、陶瓷制品、石材制品、冶金辅料等产品。以金盛兰冶金科技、咸宁南玻玻璃、亚细亚陶瓷、华新水泥等龙头企业为依托,以新型、节能、高质为发展方向,加快冶金建材行业结构调整和产业链延伸发展,加快发展绿色、新型建材,推动冶金建材产业转型升级。
森工造纸。以建设全国竹板材加工基地和重点中高档家具生产区为目标,不断提高产业发展的水平,打造具有鄂南特色的竹制品名区。重点发展森工建材、专用特种纸和纸板、文化书写办公用纸、印刷包装等纸制品生产。以玖龙纸业、巨宁森工、澳森木业等龙头企业为支撑,大力发展竹材加工类产品,培育打造竹基复合材料等新型建材产业集群,打造具有鄂南特色的竹制品名区。引进和培育高档家具业和木制品终端产品业,最大限度地提高木材深加工水平和资源利用水平。
(2)发展路径。
一是积极发展循环经济。进一步加大水泥窑协同处置技术的推广,将城市固体废弃物处置与水泥生产紧密衔接;积极推进磷石膏和建筑垃圾的资源化处置利用;加强再生纤维回收利用,加强废纸回收利用,大力倡导废纸回收;积极采用突破性的清洁制浆造纸工艺技术,变废为宝,发展低碳、环保、经济、可循环造纸产品。大力发展建材产业循环经济。二是加快建材产业转型升级。着力推进建材工业与建筑业融合发展,推动建材行业转型发展。三是推进产业兼并重组。积极应用经济、环保、法律等手段化解过剩产能,推进行业兼并重组,规范行业秩序。四是引导企业“走出去”。依托水泥、平板玻璃、陶瓷等成套技术装备与工程服务优势,积极在境外投资建设原材料生产加工基地。
(3)空间布局。
咸安区重点打造森工建材产业。以巨宁森工、玖龙纸业、汉邦木业等21家规模企业为龙头,形成竹木种植-初加工-成品等产业链条,全面启动竹加工产业发展步伐,以建设全国竹板材加工基地和重点中高档家具生产区为目标。不断提高产业发展的水平,打造具有鄂南特色的竹制品名区。
通城县重点发展陶瓷建材产业。依托云母产业集群,以杭瑞陶瓷、亚细亚陶瓷、银丰高岭土、玉成陶瓷、盛达电瓷、楚瑶陶瓷、诚兴矿业等企业为龙头,主要生产建筑陶瓷、工艺陶瓷、高压电瓷等,打造华中乃至全国陶瓷生产、研发基地。
通山县重点发展建筑材料产业。依托丰富的大理石矿产资源,以通山南林钙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作为石灰石深加工龙头企业,加快生产冶金炼钢“造渣剂”冶金灰和建筑内墙涂料钙粉双飞粉,大力发展建材产业。
嘉鱼县重点发展建材产业。依托嘉鱼管材产业集群,按照“控制总量、调优存量、延伸下游、绿色发展”的思路,改造提升传统建材行业,突破发展新型建筑材料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