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智能电网在线讯:大力普及发展电动汽车作为国家新能源战略的关键一环,是必然,是方向,是未来。充电桩客观上制约甚至阻碍了电动汽车的普及和发展。
国家能源局中国能源互联网战略研究课题组首席科学家慈松认为,“车电分离,电池自选,自主换电,能量运营”的能源互联网电动汽车模式是打通电动汽车、电池、分布式储能产业链和价值链的唯一手段。基于能源互联网和能量信息化技术的用户自主换电的电动汽车才是电动汽车的未来。
对充电桩发展的困境的思考
作为政策“宠儿”的电动汽车,在政府过去数年的大力扶持下,中国电动汽车市场的真实状况并不尽人意。按照《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我国新能源汽车累计产销量在2015年应该达到50万辆。工信部统计数据显示,截止2015年10月,我国新能源汽车累计生产20.69万辆,不足预期的50%。“充电桩匮乏”一直被认为是影响电动汽车发展的最大掣肘。笔者认为,“充电桩对于促进电动汽车发展有决定性作用“是一个伪命题,既无科学依据,也没有商业模式,更不符合中国的国情,无法支撑电动汽车的大规模使用,是电动汽车普及发展的最大障碍。
我们可以简单的算一笔账:为了满足2020年500万辆新能源电动汽车充电需求,若按每辆车平均配1.5个充电桩的车桩比下限计算(上限是3个),500万辆车至少需要配套建设750万座充电桩,以充电桩均价2万元/个(其实桩的制造、运输、安装、运维的成本和电网扩容的费用加起来要远大于这个数字)计算,将需要1500亿元的充电桩投资(这里还不包括更昂贵的集中充电站的建设投资)。然而在政策的刺激下资本已经开始汹涌地进入充电桩领域,目前充电桩领域陷入到非理性狂欢中,很多人忘记了从产业链和价值链的角度考虑,资本投入必须要产生新的价值,产品必须产生完美的用户体验。投资应看价值导向,不从用户的需求出发,非人性化的产品或服务都将被用户抛弃,千亿的资本投入或将一旦化为泡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