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面的原因值得我们进一步剖析:电动汽车是消耗电池里存储的电能来驱动行驶的交通工具,因此电动汽车的使用是需要不断补充电池里消耗的电能。然而,由于电池的能量密度比燃油低1个数量级,而用户希望得到和燃油车同等的用户体验,这两者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这是客观物理规律,因此电动汽车普及应用的瓶颈必然会出现“里程焦虑:mileageanxiety”这一现象——即用户总是担心没有办法随时随地补充消耗的电量而不由自主的陷入恐慌。这种物理上的不匹配在应用层面被插电电动车和充电桩模式进一步放大,造成了更大的用户使用烦恼和焦虑。
回溯本源,充电桩给电动汽车加电的方式是作为类比传统加油站给燃油车加油的模式被提出来的,然而提出这个类比的同时恰恰忽略了电池和燃油能量密度相差1个数量级这一客观事实,充电桩和加油站不具备可比性的深层次原因。因此,依赖于充电桩的建设发展电动汽车的模式和思路从出发点就是错误的。换句话说,如果我们希望为电动车主提供等同与燃油车和加油站模式的用户体验,技术上必须要做的就是:
努力增大插电式电动汽车内的电池组容量;
努力建设比加油站多一个数量级的超大规模充电基础设施。
除去可行性和成本的因素,这两者在逻辑上又形成了新的悖论:例如,目前电动汽车整车厂解决“里程焦虑”问题的方法是提高整车的电池组容量来达到延长单次充电的巡航里程(整车厂想当然的巡航里程)。然而,在电池的比能量相同的情况下,续航里程越高则意味着汽车要背的电池组的重量和体积越大,电池组和整车的成本就会越高,车主的充电等待时间就会越长,这些因素反过来又进一步加深了充电设施不足的问题。因此,完全依靠插电式电动车和充电桩模式直接给电动汽车充电是解决不了电动汽车车主所希望的随时随地进行能量补充的核心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