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智能电网在线讯:智慧城市建设支撑起的庞大产业链,大互联网企业之间的高调竞争只是其中一部分;诸多低调的地方国企以及各类相关企业也在抢滩这一市场。
对于传统IT服务商来说,盈利模式就是做项目搞运维,而对BAT来说,在占有巨大用户群体的优势下,做智慧城市就是提供最前端的服务,整合政府数据和业务流然后提供给用户,增加访问流量和粘性,盈利不体现在直接的项目收益里,或者说不需要做项目甚至不需要向政府收费,盈利更加隐性和长期;还有一些参与智慧城市建设的中小企业更多依靠在专业领域里提供深度解决方案和专精应用来盈利。
2015年以来,阿里巴巴、腾 讯纷纷跟地市签署智慧城市战略合作协议。不管是媒体热炒的“阿里腾 讯厮杀跑马圈地”,还是各地密集推出建设规划,都让智慧城市建设热度持续升温。
目前国家层面已经先后发布了三批智慧城市试点,建设智慧城市也被纳入了新型城镇化规划。中国智慧城市建设已经从规划和概念进入到落地阶段。腾 讯研究院称,中国351个城市都已经或深或浅展开了“互联网+”的探索实践。
这一阶段,各地智慧城市建设都在摸石头过河,智慧城市建设标准或者说参考系暂未形成。可以看到的是,地方政府巨大的规划热情,以及各方对智慧城市建设市场的极高预期。有机构预测2015年国内智慧城市的IT投资将会突破2400亿元,拉动经济总产值超过1万亿。
另一方面则是智慧城市建设支撑起的庞大产业链,大互联网企业之间的高调竞争只是其中一部分;诸多低调的地方国企以及各类相关企业也在抢滩这一市场。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通过采访智慧城市建设的官方机构以及诸多央企、互联网企业以及相关垂直领域的创业公司,试图梳理智慧城市建设中的产业竞争,以及地方智慧城市建设中的资金、运营以及数据开放等系列问题。
智慧城市建设潮下的万亿市场
智慧城市最早源于IBM,2008年,IBM提出了“智慧地球”的理念。按照部委文件表述,智慧城市是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空间地理信息集成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促进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服务智慧化的新理念和新模式。
腾讯云副总裁王慧星公开表示,从IBM时期的智慧城市,到互联网+时期的智慧城市的演变中,表面的概念没有变化,但是从内容上看,这一轮的演变将智慧城市从后台技术架构、业界讨论试验阶段,推进到更广泛的公众视野、用户可获取服务的落地阶段。
举例来说,小明在武汉,打开手机微信,进入本地城市服务页面,医院挂号、PM2.5查询、违章办理均可通过手机微信平台处理;小明在武汉(该城号称有万余工地)江岸区某工地,打开手机APP软件“智慧工地”,工地的噪音强度、粉尘浓度都能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