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的活跃往往碰到的是体制的僵硬。”肖猛还表示,智慧城市在我国已经进入理性建设期,当下需要冷静找到突破点和市场-政府的利益共同点,目前几个着力的方向可能在:PPP模式的探索、开放型智慧城市的建设、与国际城市的合作、可持续运营、影响产业、环境和城市规划等等。
智慧城市建设的瓶颈
从IBM时期的智慧城市愿景,到智慧城市建设遍地开花,中国智慧城市建设正处于从规划到落地阶段。2014年8月,国家发改委联合其它七部委发文《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
意见称,近年来,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取得了积极进展,但也暴露出缺乏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体制机制创新滞后、网络安全隐患和风险突出等问题,一些地方出现思路不清、盲目建设的苗头,亟待加强引导。
据中国之声报道,早在2014年,南昌市红谷滩区世纪中央城作为江西首个智慧社区进行试点。经过一年的建设和运行,大部分小区居民对智慧社区没有明显的感觉;虽然设备、硬件已经到位,但是系统还没有运行。官方称,目前没有一个最权威的或者最官方的机构来统筹,信息化建设容易出现资源浪费、规划不统一这样的问题。
国内三批城市近年试点成效如何,多位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的业内人士表示,中国智慧城市建设刚起步,各地均处在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且目前关于智慧城市的评价体系并无统一标准。
上述八部委发布的文件,从科学制定智慧城市建设顶层设计、切实加大信息资源开发共享力度、积极运用新技术新业态、着力加强网络信息安全管理和能力建设等四个方面,对智慧城市建设做了方向性的规范。
肖猛称,智慧城市评价很复杂,因为其本身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个不断进化的城市(化)过程,评价智慧城市的标准也需要不断进化。他认为现阶段我国智慧城市的评价还处于各部委分离的状况,评价标准限于一些项目上线和初级的服务指标达成;在未来,智慧城市的评价,一定要将服务对象的满意度、带动的就业和创业、开放和民主的评价、环境与可持续等等方面都囊括进去,才能综合评价一个城市或者地区的“智慧”。
也有学者表示,现在只能说做指导意见作为参考,以及一些技术上的标准参照系。中冶武勘董事长朱小友表示,智慧城市建设永远在路上,没有终极,不论是对地方政府还是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