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红辉表示,智慧城市侧重应用创新,正处在探索和摸索的阶段,在云计算、大数据和互联网+的大背景下,应用才刚刚起步,如果做强制性统一标准,会限制技术的发展,同时也会导致标准快速落后市场应用。现在智慧城市各领域应用都在创新和野蛮生长,通过市场占有率,规模化应用,会逐渐形成标准。
2015年初,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规划所总工程师陈才撰文透露,国家标准委已经牵头成立国家智慧城市标准化协调推进组、总体组和专家咨询组,国家智慧城市标准体系有望未来3年内出台。
多项宏观政策和技术标准的推进,意味着中国智慧城市的顶层政策部署全面到位。从目前已经试点地区的经验总结来看,当下最需要解决的一个是政府部门的机制问题,其矛盾表现之一,即是在数据信息孤岛上。
一家企业负责人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不要说让各部门公布数据信息,单是各部门之间共享信息,对很多地方来说都不具操作性。他们曾给某地政府各部门铺宽带通信网络,两个部门挨着完全可以共享设施,但因为各自的数据安全和独立性,二者都是要用完全独立的系统。
汪凡参与过一些部门数据开放之间的协调。“没有容易的,只有更难的,任何部门都有数据不被集中的借口。”汪凡说,智慧城市建设在很多地方可以说是一把手工程,比如说现在很多智慧城市领导小组组长都是市长担任,如果高层观念开放,重视程度高,对部门协调做强制性的推进,才有可能打破部门之间九龙治水的局面。
汪凡认为,当下地方政府与阿里巴巴或者腾 讯签署的战略合作协议,从目前来看还是初期的战略合作阶段,对地方政府来说,最大的好处是,让他们多接触互联网思维,然后从观念上有更新和改变,然后才可能重视和科学合理地去建设。
业内人士分析称,数据只有流动起来被更多的智力去分析和应用才有价值。开放是一个趋势,它必须基于互通和梳理,尤其对于掌握了巨量公共数据的政府部门和垄断行业企业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