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一领域可以提供硬件、软件的提供商有很多,但倘若真正想让软件与硬件实现无缝互联,并且可靠地运作15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需要供应商在软、硬件领域同时拥有可靠经验。”转型无疑将打破既有格局,促使MR重新审视自身优势和市场前景,为此MR在集团层面设立集成式智能模块部门,这个集研发及软件产品开发设计为一体的新业务部门将进一步帮助MR实现软件产品批量管理的理念。
“今后互联网会进入工厂,并应用于各种各样的设备上,使变电站中的各类设备甚至各个变电站之间实现互联。通过软件批量管理的理念,我们将像管理一个大舰队一样,把每一个变压器像舰队一样互联管理起来,并依此收集大量的信息和数据,对其进行分析解读,最终,MR将依据这些数据分析结果给予客户更为专业的建议。”克莱恩表示。
潜行“工业4.0”
“你好,开关在烈日暴晒了50多年,但一直完美运行。只是盖板上的铭牌需要被打磨,请参阅附件中的图片。”在这封巴西圣保罗附近的Uirapuru变电站负责人发送给MR技术人员的电子邮件中,一块印有MR标识的产品铭牌表面难掩岁月雕琢而出的痕迹,却也似在无声倾诉着这家企业对于品质的持久承诺。
这样的案例在MR并不鲜见。从开始有载分接开关业务以来,MR所生产的开关有80%至今仍在正常运行。在克莱恩看来,严谨的对待产品质量与安全,是“德国制造”享誉全球的根本保证,更是MR的立命之本。
某种意义上,对于这家有着140多年历史的家族企业,转型变革与传承坚守并不矛盾。在整个发展历程中,MR一直是自主战略的坚定信仰者,尽管身处相对狭窄的业务领域使其必须做好全球市场的协调工作,将网络扩展至全球各个角落,但在此过程中MR并不依赖于大客户或者供应商,而坚持不上市的原则也使其免受变幻莫测的资本市场影响,始终保持发展的独立性,全面和持久地推出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
这种自主战略甚至体现在其所主张的“亲力亲为”的生产方式上。在MR,外包从来都不“流行”,该公司一直坚持生产产品的重要零件,这几乎占了所有零件的60%。尽管这种“确保最高标准”的生产方式在全球化集中采购的时代显得不那么“时髦”,但用克莱恩的话说, 基于对品质、交货时间、个性化解决方案甚至是价格等多个因素的考虑,MR这样做亦是“不得已而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