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智能电网在线讯:过去,多少人向往来到城市。如今,又有多少人想逃离城市。
在一切诸如土地资源紧缺、环境污染、交通拥堵、城市人口迅速膨胀等问题的困扰下, 城市终于不堪负重。
当前“智慧城市”成为被人们追捧的一个热词,人们寄希望于通过建设智慧城市来改善居住的环境,提高生活的品质。然而,通过不断的实践,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意识到,智慧城市的建设可能远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
很多城市在推进智慧城市发展中陷入了盲区,暴露出缺乏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体制机制创新进程滞后、网络安全隐患和风险突出等问题。
2014年8月27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八部委联合出台了《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这是目前从国家层面对智慧城市建设的最核心的指导意见。
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研究部副主任、中国智慧城市发展研究中心秘书长单志广是《指导意见》研究起草工作小组组长, 在接受记者采访中,他分析了智慧城市发展中需要解决的理念和机制的问题,也深入分析了《指导意见》在政策导向上的“六”个新意。
国内外智慧城市理念有差异
供用电:目前,我国已有400多个城市宣布建设智慧城市,智慧城市忽然间宛如一夜春风吹来,遍地开花。国外的智慧城市建设风格迥异,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智慧城市的建设有何特色?
单志广:当前,我国正面临世界上规模最大、最复杂的城镇化问题。我国的城镇化路径、管理体制具有自身的特点,城镇化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国外不同。未来10年,我国预计将有超过2亿多的人口进入城市,而且一半以上是“80后”的年轻一代。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城市所承担的功能比国外更多,管理边界更大,在建设智慧城市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更为复杂,所需要解决的问题和发展的重点与国外不同。
从实践上看,国外提出的Intelligent City(智能城市)、Smart City(智慧城市)理念重在对“物”的管理,重在实现城市基础设施的智能化和城市运行管理的综合集成,意在推广其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品。国外重在对“物”管理的智慧城市理念,不完全适用于我国。
中国特色智慧城市建设应坚持以人为本,围绕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进程,更加注重对“人”的服务。要以为民、便民、利民、惠民为根本出发点,始终把百姓需求和幸福感受放在首位,围绕城市居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促进公共服务更加均等、社会管理更加精细、生态环境更加宜居,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在城市生活中的物质需求、精神需求和文化需求,使人民群众更好地分享智慧城市发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