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国网并购的一大特点。从葡萄牙到意大利,国际公司不仅减少使用自有资金,也越来越少的使用国内资金。使用境外资金,不仅成本较低,而且也省去了国内资金较为复杂的审批程序,提高了并购效率。
低使用成本的资金加成熟稳定的政策,是国网八次并购无一失手的两大基石。
新电改共识渐成
电网企业的改造,是中国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最棘手但必须解决的难题。而国网在海外市场的成功实践,或可为新电改提供镜鉴与信心
国网国外斩获颇丰。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网在国内的表现。其官网公布的审计资料显示,该公司2013年ROE仅为2.5%,南方电网的收益率与国网相当。
这一数据,仅有国网海外项目的五分之一到十分之一。
在全球电力市场上,电网公司如此之低的ROE也非常罕见。德国的EON公司ROE为 12.5%,西班牙电网公司为12.2%,法国电力 12.5%,英国国家电网公司甚至高达39%。如此高的收益率,主要得益于监管政策透明,以及企业运营有效这双重因素。
如果套用国网出海并购的逻辑,中国绝对不是理想的电网投资市场。
业内人士指出,中国电网企业收益率超低的原因主要有三:
第一,电网承担了太多的公益性事业,由此产生了巨大的成本支出。一位国网的管理人员曾抱怨,“中国对安全的强调到了无以复加、不计成本的地步,这不符合科学;国外电网公司都有明确的停电率指标。”
第二,是电网监管政策缺乏科学性,电价受行政管制,发电和电网企业都没有成本疏导机制,更遑论国外通行的电网收入与通胀挂钩的模式。
第三,在电力市场长期无法形成的情况下,电网企业的收入和成本不透明,无法厘清。
在这种情况下,国网在国外娴熟运用的财务手段和管理方式,在国内难有用武之地。中国电力行业的改革进行了10多年,仍离市场化相去甚远。中国的上网电价和销售电价均由国家发改委审批确定,而非市场供需形成。电网企业,仍然是通过原始的“吃购销差价”获取利润。这种模式下,电力价格被长期扭曲,无法反应市场的真实供需,以致“电荒”、“弃风弃水”、“煤电顶牛”等行业困局丛生。
上述发展桎梏,正是2002年启动的中国电力体制改革希望解决的问题。但12年一挥而过,改革涉及的各利益方激烈博弈,电改陷入进退两难的僵局。
业界有多位专家持续撰文指出,电网改革是中国电力改革最大的难点。此中逻辑似有矛盾:若中国电改的目标,是建立如同发达国家那样透明有序的电力市场,那电网企业在国内就可以和在海外一样如鱼得水,获得比目前高数倍的资产收益,其又何乐不为,乃至成为改革的绊脚石呢?
中国2002年那一轮电改参照的是电改鼻祖“英国模式”,即“厂网分离、主辅分离、输配分开、竞价上网”,而这正是国网国际公司置身的海外电力市场的模式。
多为电力专家向记者表示,电网悖论的奥妙在于,中国的电网公司虽然账面收益率较低,但在电力市场中处于“独买独卖”的垄断地位,输电与调度、售电捆绑,加之监管失效,电网公司可以获得在电力行业市场化的国家中无法获得的“额外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