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智能电网在线讯:最近几年,不论是在国内还是国际上,电动汽车都是炙手可热的新兴产业。自从2005年电动汽车产业在国内开始兴起,到2009年元月科技部、财政部、发改委、工信部联合启动了“十城千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应用工程”,标志着新能源和电动汽车产业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
2012年7月9日,国务院正式发布《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明确指出我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技术路线和主要目标,到2015年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累计产销量力争达到50万辆,2020年产能达到200万辆,累计产销量500万辆以上。
但是,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在今年2月发布的全国电动汽车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累计生产和销售的电动汽车(包括混合电动汽车和纯电动汽车)分别为1.75万辆和1.76万辆,远远低于人们的预期。
即便是在大洋彼岸的美国,电动汽车的销量也好不到哪里去,2013年仅仅销售了9.6万辆电动汽车,奥巴马政府制定的2015年年产百万辆电动汽车的目标已经注定无法实现。残酷的现实再次证明,电动汽车的产业化和商业推广进度与大家的预期相距甚远。
如果仅仅从产销量的数据来研判,其实电动汽车在全球范围内并没有展开真正意义上的商业化进程。那么一个很现实也很迫切的问题就是,什么时候电动汽车才能开始真正的商业化进程,或者说全球电动汽车的产业化临界点到底什么时候才能到来?就这个问题,笔者将从三个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与探讨,希望能给广大读者提供一些与众不同的视角和启发。
【1】电动汽车价格角度
很多人在探讨电动汽车现阶段无法普及的原因时候,总是将问题归结于电动汽车价格过高,坚信只有电动汽车的生产成本大幅降低才能普及。
例如,丰田普锐斯混动版在美国的厂商指导价是2.40-2.95万美元,而丰田卡罗拉只有1.61-1.80万美元;雪佛兰Volt的厂商指导价是3.91-4.21万美元,而雪佛兰科鲁兹为1.68-2.32万美元。日产Leaf的厂商指导价是3.52-3.73万美元,而日产Versa是1.45-1.85万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