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读者有兴趣的话,可以简单计算一下金属和锂盐等最基本的原材料在这几种正极材料的成本里面所占的百分比,就会知道材料的降价空间还剩下多少了。
虽然在短期内受原材料价格的波动,以及国内材料企业产能严重过剩、降价求生等因素影响,正极材料价格在2014年可能会有所下调。但我们要注意到,国内正极材料厂家整体毛利润率仅10%左右,大部分小型企业毛利润率只有5%而实际亏损,只有钴酸锂材料因为享受13%的出口退税而略微盈利(据称这个政策即将被取消)。
在如此恶劣的盈利状况下,三五年之后国内数百家材料企业又有多少家企业最终能够存活下来?
适当的利润率是企业良性发展的基础。而且,如果我们把视角放大到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里,我们就可以看到由于美元的长期性贬值所引起的全球大宗金属和矿石原材料商品价格的长线价格上涨趋势是不可逆转的。
而在国内则是由于人民币实际购买力的较大幅度贬值而带来房租水电的大幅上涨,以及人力成本的不断攀升。另一方面,动力电池对电极材料质量的要求比3C小电池要高一个档次,其质量要求只会越来越严格。综合考虑这些现实因素,我们还能指望电极材料成本在未来数年里仍会有较大幅度的下降空间吗?
锂电电芯生产
相对而言,国内电芯企业的盈利水平比材料厂稍微好点,但即使是电芯大厂毛利率也在20%以下,中小企业毛利率普遍接近10%,但行业整体盈利水平仍然偏低。
动力电池的生产非常依赖自动化生产设备,并且软包方形和圆柱电池的生产设备差别很大,技术路线的革新或者更改都意味着巨大的设备投入。
对于单体电池而言,18650价格已经触底几乎没有多少下降的可能性。软包电池和方形电池降价空间还有一些,但如果我们考虑到大型电池较低的成品率以及极高的设备依存度,情况就不那么乐观了。
笔者要强调的是,动力电池的成本核算不能仅仅考虑销售价格,必须把售后服务成本也综合考虑进来。目前国内动力电池企业一般给车企5-8年的质保期,质保期间电池出了问题由电池厂家负责。相比较于日韩动力电池,目前中国动力电池虽然有价格优势,但整体质量普遍低劣而根本无法满足电动汽车的实际使用要求,平均不到3年就得更换电池,更换电池的成本就必须由电池企业承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