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然,2008年下半年,被股神巴菲特以2.3亿美元买入10%的比亚迪股票,给了比亚迪极其有力的背书,也向市场展示了来自股神的信心。但是,这一切对于比亚迪来说,除了带来比亚迪股价的翻番式增长,并让王传福在一年之内就成为了“2009胡润百富榜”的首富之外,并未在2010年后给比亚迪实际业绩和盈利水平带来真正的影响。
而与此同时,H股近年表现不佳,且竞争越来越激烈,比亚迪融资难度逐渐增加。于是,比亚迪再次将目光瞄准了融资成本较低的A股。
2011年,比亚迪正式回归A股,但或许因为大陆股票市场从2008年以后就持续多年低迷,使得比亚迪整体融资资金额度大幅缩水。上市后,它并未筹集到原本计划的21.9亿元,甚至与招股说明书中提到的锂电池生产、深圳汽车研发生产基地以及零部件基地建设3个募投项目所需资金总额53.8亿元,相去甚远。但是13.5亿元的融资金额,对于比亚迪来说已经相当解渴。
当然,王传福也没有固守传统的融资路线。2010年5月27日,比亚迪与德国汽车企业戴姆勒建立双方各持股50%的合资公司“深圳比亚迪˙戴姆勒新技术有限公司”。这次合作,除了能带来技术,还能过中外合资的形式,以股权形式取得利息偏低、风险较小的境外融资,并用这些资金及时调整了太阳能、电池和汽车业务的方向,于是就有了本文开头漂亮财报。
但在2013年财报发布的当日,比亚迪低调预测了2014年一季度的业绩——因为燃油车销量减少,业绩或同比下滑87%~96%。尽管数字难看,但有业内人士指出,这或许正是比亚迪的另一个机会,因为燃油车市场容量减少的另一面,必然是新能源车的强势扩张,而多数新能源汽车厂商最头疼的问题——电池技术和成本控制,恰恰是比亚迪的强项。
估值比亚迪解读“技术狂人”王传福
26岁成为全国最年轻的处级干部,29岁下海做电池生意,37岁杀入汽车行业,43岁成为内地首富,王传福的字典里没有“不可能”。在别人甚至员工的眼中,王传福“是一个技术狂,非常务实和低调,对技术非常热爱”。
“一辆上百万元的车,在我看来也就是一堆钢铁”,这是2004年比亚迪第一次参加北京车展在其散发的宣传册上印着的王传福语录。他蔑视汽车业巨头们既定的游戏规则,在他看来,“造的比高价买的更管用。”于是,除了轮胎和玻璃,比亚迪几乎什么都自己生产;他认为垂直整合整个产业链才是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