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比亚迪赴香港主板上市获得批准,拟上市募集资金15亿~16.5亿元。如果从直接成本上看,这十多亿来得并不便宜。众所周知,与A股市场30~40倍的市盈率相比,港股的市盈率往往只有10多倍。但不同于近两年不佳的港股行情,比亚迪上市时,正值H股入港10年后的首波行情,H股指数最高曾涨到超过20000点。且香港上市审批手续简单,财务成本低,上市后,比亚迪用最快的时间即实现了融资。
更加幸运的是,比亚迪赶上了H股大涨10倍的2002~2008年。借助H股,比亚迪的销量和业绩也迅速提高,并从原来以生产电池为主要业务,扩展到了以汽车、锂电池、手机以及配件跨越多个领域的综合业务集团。
技术成本或发力
但翻番式增长并不长久,借鉴电池产业人海战术以及垂直化的产业链策略,最终还是让比亚迪吃了大亏,汽车品质问题最终在2009年的刺激政策结束之后,暴露无遗。
于是从2010年开始,比亚迪公司连续三年出现盈利大幅下降。2012年,盈利水平更是下降了80%以上,全年经营盈利只有不到3亿元。
同时,比亚迪高调唱出的新能源汽车之歌,也没有在市场上泛起太多涟漪。至今,除了深圳市场上数百辆出租车之外,比亚迪在新能源汽车市场上几乎毫无建树。当然,这不是比亚迪自身的产品与战略问题,地方保护让比亚迪很难有大的作为。
业绩的下滑让比亚迪不断减少资金的来源,另一方面,战略调整以及新能源汽车的持续发展,却需要越来越多资金的注入。事实上,由于缺乏后续投资资金,比亚迪曾经将其于2009年9月开始立项并计划投资30亿元的比亚迪微型面包车项目主动叫停,与此相应的是,比亚迪在2011年年初规划的C网销售网络也随即取消。除了调整投资项目外,比亚迪也正在积极对一些职能部门进行“精简”。
在此过程中煎熬的比亚迪,需要等待机会、调整战略,更需要巨额的资金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