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的发展也证明,王传福并没有让他们失望,甚至让他们惊喜。比亚迪在希望进口日本设备遭到拒绝之后,反而打开了自己的创新之路。
创新的另一个关键就在于——低成本。王传福的做法其实很反现代,他把机械化的生产线分解成一个个可用人工完成的程序,这既解决了无法购置生产设备的难题,同时还能够大幅降低成本,有人曾经进行测算,如果自己生产,类似的产品会比台湾企业开发节约500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成本,而比日企开发节约1亿元人民币以上的成本。
低价优势,吸引了松下、索尼、GE、AT&T等跨国巨头前来。2001年,比亚迪公司锂电池市场份额上升到世界第4位,而镍镉和镍氢电池更是上升到了第2和第3位,实现了13.65亿元的销售额,纯利润高达2.56亿元。
登录港股恰逢时
尽管在电池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这种完全依靠代工的方式却体现出它的局限性。这种局限性不仅表现在发展空间有限,而且较低的技术含量使同类竞争逐年激烈。可以说,代工模式下的电池生产,注定是一个红海市场。
而在2002年后,中国的汽车产业发展前景逐渐利好,汽车产业投资热潮出现。从2003年开始,诸如美的集团、奥克斯空调、格林柯尔,甚至五粮液(000858,股吧)和红塔集团的大型企业都开始进入汽车产业。但今天看,在这次投资浪潮中,只有比亚迪继续存活至今,并成为中国汽车自主品牌中的主流。
为什么比亚迪能够活下来?
首要的因素仍是比亚迪的电池产业基础。这种基础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电池产业的优势为比亚迪进入新能源汽车产业提供了技术基础;其二是比亚迪在电池产业积累的反现代的人海战术得以在汽车产业中施展,并成为比亚迪初期控制成本的法宝。
不过,当时的比亚迪还缺乏一样最重要的东西:资金。不像电池产业,汽车产业的投资门槛很高,没有以亿计数的资金额度,汽车产业根本就玩不起。比如,比亚迪收购秦川汽车厂就需要投入2.69亿元。而此时,依靠吕向阳式等投资人模式也不现实,王传福找到了当时成本较低的融资方式——登录H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