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匿名的电池行业专家进一步分析表示,电动汽车的核心装置被称为“三电”,也就是电池、电机和电控。其中,电池决定着续航里程的长短。据了 解,目前主流电动汽车采用的是磷酸铁锂电池,而特斯拉使用的却是三元材料——镍钴锰酸锂电池。后者的优势在于能量密度高,但稳定性较差,成本较高。
而且在上述专业人士看来,特斯拉电池技术并非像外界传闻的遥遥领先。如特斯拉ModelS采用了6831节松下18650锂电池,也就是说它自身解决的主要是电池管理环节,至于电池组件必须依赖外部合作伙伴。
但在不久前,特斯拉的“小伙伴”松下却表示:“松下十分重视与特斯拉亲密合作关系,而且正在以多种方式深化双方的联系。但是在千兆工厂计划上,松下还没有作出任何决定。”
在 松下看来,此举可能会有投资风险,而松下需要一个稳健的财报数据。因为千兆工厂的前提是,需要特斯拉每年卖出50万辆电动汽车,而2013年特斯拉的销售 量是2.2万辆,离50万的目标有量级的差别。若要达到50万销量的目标,售价3.5万美元平民版的ModelE销售量起着关键性作用。但推广平民版 ModelE,要求电池成本进一步降低,而电池成本降低,则依靠千兆工厂的规模效应。
上述的相互关系,似乎成了一个死循环,最后或将直接影响特斯拉的销量。“若特斯拉在中国无法达到销售量预期,其股价也或将‘一泻千里’。”曹鹤表示。
电动车的坎坷之路
1881年法国工程师古斯塔夫˙特鲁夫发明了世界第一辆电动汽车,这是一辆用铅酸电池驱动的三轮车。19世纪末期到1920年,在汽车消费市场电动车比内燃机车有着更多的优势:无气味、无震荡、无噪音、不用换档、价格低廉。在美国,安东尼电气、贝克、底特律电气、爱迪生、Studebaker和其它公司相继推出电动汽车,电动车的销量全面超越汽油动力汽车。与此同时,与电动车相关的配套设施也应运而生,现代电动汽车所需要的那些配套设施在90多年前就已经出现了。此后,由于电池技术进展缓慢而内燃机技术飞速发展,电动车一度黯然退出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