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3年底德国华人新能源协会组织的回国高校和企业交流中,曾经做过一个测试:几乎所有的非电力专业人士不知道什么是无功功率;几乎所有的电力高校本科学生从未听过什么是自然功率----事实上这两个并非是什么高深的专业概念,对于全中国所有高中毕业的人们来讲,高中物理电学必然学过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右手定则,这些都与无功功率息息相关;而电力高校本科的电力系统分析一课上,自然功率作为电网规划和线路模型的基础概念,必然也曾出现在教材上。可是,这两个本来应该是广泛普及的科学基本常识,现在却成为区分专业与非专业人士的测试常量----在这样一个大文化背景下谈论特高压、分布式能源、智能电网,看到这里隐约觉得自己年轻时确实曾经挥手做过物理题的文理科同学们是否应该收回那些情绪化的指责?
2多研究些数据,少发布些结论
在缺乏数据支撑的情况下进行决策,无疑很容易被人们诟病为拍脑袋的决定。中国幅员如此辽阔,现在的工业世界产生的数据又是如此之大,很难有人在面对一个项目的时候仅凭一二三论点就可轻易得出结论。德国在制定2022电网规划时,不仅对全员电力消费、能源分配等提供数据,连未来预测的可能数据也综合起来形成电网规划三个模式:保守模式、乐观模式和适用模式,其属下的各种数据支撑何止千万。即便如此,德国的网监会一旦公布有关的电网数据,依然会有成千上万的人去网站跟帖发表意见,甚至正式提出质询议案----如果没有锱铢必较的科学严谨精神和不怕浪费时间的诚意,全民决策势必只能变成全民狂欢和国网阴谋论。
3历史不应重演,机遇稍纵即逝
面对争议,我们要争论,但更要结论。人们应该首先明确目标函数的约束条件到底是什么:是削减二氧化碳,还是消除雾霾,调整能源结构?然后再由专业部门拿出整体的计划和方案,交由相关的行业公司去完成,而后还必须有机构实施专业的监管和评估,而媒体要做的,应当是沟通这其中的每个环节,加速并伴随信息流转----如果只是将其中一个技术环节强行剥离并且裹挟各种不同概念出来吸引眼球,无益于做出正确的结论。
至此,我们不得不再度回顾美国购买阿拉斯加这一历史事件:隔着白令海峡与俄罗斯相对的阿拉斯加在1867年卖给美国前也是很多人反对,但多年以后人们才意识到这块地的战略意义和能源蕴藏。
很多时候,真理并非是越辩越明,而是只能留待时间来验证。
(本文作者介绍:在德国柏林电网公司调度中心从事新能源调度管理工作,曾经任职于国家电力公司苏州供电局、西门子公司智能电网部全球项目管理中心,有近14年电力系统从业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