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电突破口
今年是电力改革的第十个年头,原本在各种纪念活动中业内人士普遍对改革进展缓慢,甚至倒退感到失望。但陕地电和魏桥集团的案例让人们看到,自下而上并非一潭死水。
在国网公司和南方电网公司以外的地方电力企业中,除了魏桥集团这样较为罕见的民营自建发电和电网一体的电力系统外,主要是农电。
中国农电资产的积累形成主要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上世纪90年代初,农电资产相对较乱,无账或登记不全。
第二阶段为1994年至1998年,农电资产主要依赖国家对农电的政策性资金投入,但有一部分农电资产来源于其他渠道,包括当地政府在开发区投入的配套费用、银行贷款以及民间资本或外资的进入。
第三阶段在1998年至2002年前后,即农网改造工程实施时期。这一时期是农网改造历史上投入最多、规模最大的时期,改造农村电网资金主要来源20%为国债投入,其余由各省自己贷款。
2003年之后是第四阶段,主要由专项国债(中西部农网完善工程及无电地区电力建设工程)和各省电网公司每年安排资金,用于农网建设与改造,继续提高农村电网覆盖率。到这一阶段的农网资产很多已由国网和南方电网接管。
在农电管理制度上,包括电网公司(含国网和南方电网)直供直管、趸售代管、股份制和自供自管等形式。后来的农网改造过程中,主要改革方式是农电企业通过无偿上划的方式,改组为国网或南方电网省级电网企业的全资子公司或分公司,或通过省级电网企业参股的方式,改组为省级电网企业控股的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陕地电的主要资产就是农电,也是国内多家以农电为主的地方电力公司中规模较大的一家,因以地方投资为主而自组成为陕地电。一位电力行业资深人士告诉财新记者,陕地电与改革开放后的电力发展有关系,老、少、边、穷地区恰恰是国家投资难以安排的地方。“人家勒紧裤腰带,自己投资形成了地方电力。”在西南地区,地方电网对于接纳小水电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以陕地电为例,除了收购部分当地电厂的电量,原本陕地电的模式主要是趸售——从西北电网买电,再卖给自己所辖地区的用户。当内蒙古的上网电价更便宜而西北电网经常掐着不给电的情况下,他们当然情愿选择内蒙古的电。这一逻辑其实与电力改革中输配电分开,放开售电侧竞争有颇多相似之处。
由于农网产权多元化、电压等级较低,且相当一部分是趸售模式,事实上在地方已经实现了输配分开,因此农电曾被视为输配分离试点的突破口。2007年国务院在转发电力体制改革工作小组《关于“十一五”深化电力体制改革实施意见》时,曾提出“鼓励各类投资者投资农村电网,参与供电企业改制、改组”的深化农电体制改革的指导方针。国家电监会西北电监局在2009年一份名为《西北地区农村供电情况调研报告》中也指出,“为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合理配置电力资源,建立灵活的投资机制和多元化的农网建设格局,建议国家推进电力体制改革,试点输配分离,培育独立的农村电网经营主体。”
但现实并不如人所愿,前述业内资深人士表示,经过数十年发展,以农电为主的地方电力有的发展得好,有的发展得很差。“发展得差的,是环境和制度不利于地方电力发展,地方上还贷困难,想把这些交给国网,但国网不要。发展得好的,国网就想通过相关法律条例收回来。收回来后一是以发展为名提电价,二是进行人事调整。所以各地冲突不断。”
对于那些发展得好的地区已经形成的竞争局面,尽管符合电力体制改革提出的输配分开,售电侧竞争的方向,相关主管部门却并未正面鼓励,反而在诸多电力相关条例及农网改造的正式文件中倾向于鼓励地电资产向国网和南方电网集中。2011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的意见》中的提法是,“地方管理的电网企业也要深化改革,鼓励与大电网企业通过各种形式的合作或融合,提高供电能力和服务水平。”
监管失位
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官员在回答财新记者关于陕地电与国网此次冲突的问题时表示,此事已由陕西省政府出面解决,电监会不方便发表意见。在最应该监管的输电秩序问题上,电监会再一次选择了失语。在以往地方电力企业有关的冲突事件中,也鲜见电监会的身影。
陕地电和魏桥集团的案例中,地方政府的角色颇堪玩味。为解决陕地电和国网之间的矛盾,陕西省政府的做法是为两家企业划清界限,陕地电只能建设110千伏以下的线路,而且不能从陕西省外购电。这样的行政手段在实践中并没有取得预期效果,双方都突破规定,依照各自竞争需要修建线路。不过,陕地电新建的220千伏输电线路最终还是在地方政府的保护下通了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