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头的低成本扩张
然而在山东自备电厂这个舞台上,小企业只是“二八定律”中的弱势方。真正决定性的力量来自少数大企业。
2012年,一场民用电厂供电事件将低调的张士平和他的魏桥自备电厂拉进了公众视野。时隔4年,魏桥仍然凭借其傲人的生产规模和经济效益在山东独树一帜。
据《2015中国民营500强企业榜单》的最新数据:在中国民营500强企业排行榜中,山东省排名第一的企业是山东魏桥创业集团有限公司,营业收入总额为28193071万元,晨曦和华泰分居第二和第三位。
来自上海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的一份名为《低估的铝业巨头》最新报告也显示,魏桥创业集团旗下上市公司——中国宏桥未来5年内将把电力和氧化铝的自给率提升至100%。作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电解铝企业,电力成本在魏桥生产成本中也高达33%。
“当前,魏桥创业集团的自备电厂总装机容量已突破1000万千瓦。”一位不愿具名的魏桥内部员工向《能源》记者透漏说,“为淘汰落后产能,我们目前已经关停了111.4万千瓦的小机组。
不同中小型企业的发展困境,作为山东一家实现孤网运行并能向周边居民供电的大型龙头企业自备电厂,魏桥已成为山东乃至全国的特例。
在华北电力大学能源互联网研究中心主任曾鸣教授看来,尽管1996年公布执行的《电力法》个别条款已经需要修改,在发电环节可以放开竞争,但一个地区只有一个电网这个规定不能变,“一个行业无论是鼓励竞争还是鼓励垄断,都是为了效益和效率,出现多个电网就没有了规模效应,这种竞争弥补不了规模效应带来的实际好处。”
尽管遭遇种种质疑,但魏桥自备电厂的比例仍高居不下,这源于其低成本的显著优势。2014年宏桥电解铝平均单位成本8355人民币/吨,远低于行业平均11500人民币/吨的水平;综合电力成本为0.206元/千瓦时,较行业平均0.32元/千瓦时低35%。
“自身实力过硬,加之地方政府加持,短期内魏桥的自备电厂仍然是蒸蒸日上的趋势。”一位电力行业专家分析。
与魏桥并称“山东三大龙头“的,还有龙口的南山和茌平的信发。
位于胶东半岛龙口市的南山集团,创建于1978年。旗下有东海热电、南山热电两家自备电厂,主要承担着集团公司的供电、供热任务。富足而稳定的电力资源,从根本上保证了煤—电—铝产业链条的高效运转。
随着煤炭价格的持续下跌,自备电厂的发电成本也在不断降低。以东海热电目前发电价格仅0.29元/千瓦时为例,已远低于当地工业电价的0.45元/千瓦时。按照一吨铝耗电量13500千瓦时计算,其在电解铝的成本每吨就可节省2160元,大大保障了该企业电解铝成本处于行业低水平的优势。
前不久,南山集团下属上市公司南山铝业注入怡力电力,使得其盈利能力显著提升,EPS大幅增厚。
与南山集团通过上市并购增厚业绩,升级带动各产业成长的路径不同的是,茌平的信发则继续在扩容增量的路子上越走越远。
2015年,信发集团下属华信电厂的7台68万千瓦的燃煤机组因存在排放超标问题,被山东省环保厅列为环保违规建设项目,经多次整改始终不达标后,予以集中爆破。
即便在高强度环保压力的打击之下,据消息人士透漏,信发集团在现有6台66万机组装机的基础上,不久后仍将规划上马5台125万千瓦的新机组。
“目前,信发的发电燃料成本仅0.12~0.13元/千瓦时,即便‘十三五’末煤炭价格从现在的60~70元/吨涨至100元/吨,其成本也不会超过0.15元/千瓦时。”该消息人士分析,“像信发这样的企业,具有规模效益。但是作为热电行业来说,大量的中小型企业并不具备与信发一样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