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尔森基金会北京办事处研究副主任安德斯˙霍夫说,对中国风能资源丰富的省份而言,实现本地并网是起始点。
“确保可再生能源尽可能地实现本地并网;下一步再是省份之间的连接,”他告诉中外对话。
霍夫还说:“目标不要定得太高,先专注解决区域层面的问题,这样或许能够更好地实现更大范围的内部连接,最终让中国受益。”
京津冀地区是可再生能源区域一体化的最佳试点地区。如图1所示,河北省2015年的弃风率达到了10%;在距离北京和天津这两个中国最大的能源市场如此之近的河北省出现这种情况,着实令人费解。
好消息是,中央已经将京津冀地区经济一体化作为一项战略,这将加速这方面的建设。
京津冀地区总面积与德国和美国德克萨斯州相当,而这两个地方都已成功将弃风率降至1%左右。只要区域一体化工作开展得当,京津冀地区的弃风率也能与德国和德州两地媲美。
霍夫说,德国风能产地和电力市场之间的距离与京津冀地区相当,是个非常值得借鉴的例子。
德国的成功并没有严重依赖巨额投资。
“在拥有强大配电网络的区域,新投资需求的压力较小。只要使用新的技术,原本强大的配电网络就能变成‘智能电网’,这样我们就能实现更多可再生能源的并网,也不用花大成本投资输电线路建设。”德国能源署署长安德烈斯˙库尔曼说。
对此,中国专家并不同意。中国循环经济协会可再生能源专业委员会研究主管彭澎认为,过分强调内部并网和地方连接可能会让我们忽视了中国的特殊国情。
她指出,中国几乎所有的风能和太阳能发电厂都与主要市场之间相隔甚远。
例如,与沿海省份相比,拥有丰富可再生能源的省份的电力消费相对较少,导致内部并网空间有限。
“以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为例,该地区急需向全国各地输送的,不仅仅是风电,还有燃煤电厂生产的电能。”彭澎说。
毗邻新疆的甘肃和宁夏,也面临着同样的窘境。长远来看,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还是建设长距离输电线路,彭澎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