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智能电网在线讯: 3月1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中发〔2015〕9号)(以下简称中发9号文),贵州省发改委迅速行动,立即组织有关部门启动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试点工作。11月9日,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同意《贵州省电力体制改革综合试点方案》(以下简称《综合试点方案》),贵州在新一轮电改中走在了全国前列。新一轮电改对贵州经济社会发展有何重要意义?改什么?怎么改?带着这些问题,本刊记者专访了贵州省发改委主任、省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联席会议办公室主任付京。
记者:贵州电力工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取得了较好成果,尤其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贵州在“西电东送”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目前,贵州电力工业发展有哪些特点?
付京:贵州电力工业发展经过了80多年的艰辛历程,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特别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将贵州列为“西电东送”重要省份以来,贵州电力工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012年1月,《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2]2号,以下简称国发2号文)将贵州定位为全国重要能源基地和资源深加工基地,我省能源发展坚守发展与生态两条底线,加快了电力体制改革步伐,到今年10月底,全省电力装机容量达到4841.14万千瓦,其中:水电装机2037.85万千瓦,火电装机2520.49万千瓦 (其中燃煤发电2478.59万千瓦、农林生物质发电 6万千瓦、煤层气发电33.5万千瓦、垃圾发电2.4万千瓦),风电装机 279.8万千瓦,光伏发电装机 3万千瓦。在传统能源发电“水火互济”的基础上,又增加了新能源“风光互补”的新特点。
在电网建设方面,贵州电网目前已形成省内500千伏“日”字型环网,正在加快建设“三横一中心”500千伏主网架,外送形成了“五交两直”500千伏“西电东送”通道,送电能力达到1100万千瓦,并以220千伏与重庆、湖南等周边省市连接。
2014年全社会用电量1173.7亿千瓦时,送广东410.88亿千瓦时,此外以点对网、网对网等形式向广西送电24.65亿千瓦时、向重庆黔江、涪陵送电28.45亿千瓦时、向湖南怀化送电15.66亿千瓦时。
记者:贵州电力工业在取得跨越式发展的同时,其体制机制也存在许多矛盾和问题,主要体现哪些方面?
付京:多年来,贵州电力工业与全国绝大多数地区一样,也存在着诸多突出矛盾和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电价关系没有理顺,市场化定价机制尚未完全形成。一是现行上网电价管理执行国家定价,电价调整滞后于成本变化。2004年国家建立煤电价格联动,原则上以不少于6个月为一个煤电价格联动周期。但自2013年起,电煤价格市场化后,煤价持续明显下降,火电上网电价仅调整3次,难以及时、合理反映用电成本、市场供求状况、稀缺程度和环境保护支出。二是交叉补贴严重。从供电成本来说,用户电压等级越低,输配费用越高,电价应较高。为维持居民用电和农业生产用电价格较低水平,由此产生了工商业等高电压等级用户对居民、农业等低电压等级用户的交叉补贴。
第二,市场化交易机制尚待完善,市场配置资源效率不高。贵州省电力直接交易2013年启动以来主要由政府主导以撮合交易为主,2015年2月依托贵州电网公司成立了贵州电力交易中心,但发电企业和用户自主权不高,相关配套管理、监督机制以及交易规则等尚不完善,尚未完全形成市场化的交易机制。
第三,配售电及投资主体单一,售电侧竞争机制未建立。一直以来我省由贵州电网公司实行统购统销,电网建设及终端销售完全依靠贵州电网公司一家,尚未形成配售电市场,配售电侧投资主体单一,没有社会资本进入配售电市场及投资的有效途径,售电侧竞争机制亟待建立。
第四,“西电东送”面临供需矛盾和市场化挑战,定价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由于云南水电增发及广东电源点建设快速推进,供需形势发生变化,“西电东送”从2015年起已全面形成买方市场格局,“西电东送”量、价矛盾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