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智能电网在线讯:记者:现在气候变化已成全球性问题,各国都在呼吁能源转型。在您看来,全球能源互联网对促进能源转型将起到什么作用?
朱寒松:想要缓解全球气候变化、解决大城市雾霾问题,大力发展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是个很重要的思路。但目前,世界上很多国家,包括中国,都存在负荷中心与资源中心反向分布的问题。在没有实现电网和能源互联之前,局域电网消纳清洁能源发电容量的能力有限。如果能将负荷中心和清洁能源富集地区有效互联,就能解决这个问题。让清洁能源充分发挥作用,替代高污染、高排放的能源,这是大家都能感受到的能源互联的作用。
记者:您认为推动全球能源互联网建设,采取怎样的投资策略比较合适?
朱寒松:全球能源互联网的战略概念立意高远,但从投资角度讲,在最初融资阶段必须落到实处。
简单说,即使在一国之内建设能源互联网都是极富挑战的事情。中国的体制相对好协调,国家指令强力有效,统一的电网规划容易实现。但在美国这样以私有产权为基础的国家,各州权力很大,想实现全国统一的能源互联比较困难,必须所有利益主体和相关方共同协商、达成一致,才能实现全国能源互联。体制协调问题非常重要。
所以说,能源互联网的投资必须一步步来,从好入手的地方做出示范效应,让大家看到跨国电力能源合作的效益,慢慢地,投资者自然会参与进来。另外,全球能源互联网的投资不能完全是政府行为,从市场和资本的角度讲,如果一件事情无利可图,投资者绝不会冒险投钱进去。
目前电力行业比较关注的一个方案,是推动东北亚地区实现能源互联。中国与韩国、日本、蒙古国,甚至俄罗斯远东地区,存在能源方面的互补性。比如日本和韩国是负荷中心,那么二者能否通过某种方式与中国、蒙古国、俄罗斯实现能源互联互通?这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蒙古国地广人稀,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发电潜力巨大;俄罗斯远东地区有很好的水力、煤炭资源,潜在发电能力巨大。而这两国电力就地消纳能力并不强。如果通过中国,将几国能源互联,例如首先中韩能源互联,进而中日能源互联,那中国便可以利用东北富余的发电能力,实现对韩、日的电力单向输送。同样,中国也可以与蒙古国能源互联,在蒙古国建设变电站,利用当地煤炭资源,将电力输送到华北电网。如果将来中国与俄罗斯远东地区实现能源互联,东北地区的富余电力便能向东北亚各国输送。从运营效益来讲,这是非常可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