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对于投资公司来讲,投资全球能源互联网的盈利前景如何?
朱寒松:肯定有盈利前景。国家电网公司的刘振亚董事长曾打过一个比方,新疆的风电上网电价是5毛钱人民币,加上6000千米的特高压输送成本,到达德国后的电价比当地电价还要便宜。对于投资方来讲,赚的就是两地电价差。假设5毛钱从新疆买电,输送6000千米到达德国后,可以替代当地一些高成本发电,那么两地电价差就是投资者的回报价格。
若东北亚地区将来实现能源互联互通,政府之间必须有清晰的协议。政府需要创造能源互联互通的基础法律环境,而投资项目本身必须有清晰的利益切割,使外部投资人清楚看到有效回报值,让未来收益看得见、摸得到。比方说,现在中国沿海地区的电价与韩国电价肯定有落差,这种电价落差就是拉动能源互联互通投资的基本条件。
记者:据测算,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将带动50万亿美元的投资,这是否也是投融资界的巨大机会?
朱寒松:全球能源互联网的建设完全有可能带动如此大规模的投资。仅仅是东北亚的能源互联就能带动不少投资,如果建设范围扩大到北极、赤道地区,光是建设海底电缆的数量就不可估量。
拿中国来讲,从新疆向德国输送电力距离达到6000千米,类似俄罗斯向欧洲输送天然气的距离。目前,中国建设的特高压电网是有效的远距离输送方式,但真正实现中国到德国的电力输送,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所以,推动全球能源互联网建设,要从简单易行的方式和项目入手。中国的特高压已经给世界做出示范,希望通过不断扩大特高压建设范围,消除蒙西、东北地区的弃风弃光现象。现在,特高压已经是全球能源互联网建设中的成功样板,向世界展示了巨大的示范效应。
中国也存在能源中心与负荷中心反向分布的问题,但通过建设特高压,中国已向世界证明,通过特高压将负荷中心与发电中心连接起来是可行的,可以解决长距离能源输送问题。依此类推,其他国家的同类问题也可以解决。让投资人看到建设全球能源互联网在技术上的可行性,非常重要。
记者:您是否有比较看好的全球能源互联网投融资模式?
朱寒松:以项目为基础的融资模式是比较现实的做法。比如以一条输电线路为项目,或者是和输电线路配套的发电项目,类似现在流行的PPP投资模式。其中每个项目要清晰界定规划方案、投资方责任、盈利模式等。并且,项目提供的信息必须足以让投资方清晰计算回报收益。
全球能源互联网属于广义的基础设施投资范畴,高盛也有类似的投资计划,设有专门投资基础设施的基金。只要有合适项目,高盛也希望找到合作机会,参与全球能源互联网的投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