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智能电网在线讯: 导语:最近,新能源汽车这个不为人熟知的行业火了。一面是不少新能源汽车厂家利用国家补贴政策漏洞,大肆“骗补”,俨然形成了一条隐秘的产业链;一面是有专家估计,2015年到2020年,我国对新能源汽车的补贴可能会超过4000亿。这些资金安全吗?除了“骗补”之外,我国的新能源补贴政策还有那些缺陷?
补贴政策不完善,让“骗补”成新能源汽车生产“潜规则”
在我国的新能源汽车领域,有一个令人不解的现象。2014年底,在电动汽车技术没有取得重大突破的情况下,国内宣布进入或已经进入电动汽车领域的企业数量,已远远超过了最早从事新能源汽车研发的日本。
现在,一些企业如此积极的原因揭晓——为了拿国家的补贴。国家的补贴有多好拿呢?《经济观察报》报道的一个案例很能说明问题:某大型主机厂的两位员工,辞职去了江苏某地级市做电动车改装公司,一台车国家补贴10几万,去年一年就挣了几个亿。
用电动汽车骗补早已屡见不鲜
补贴如此好拿,是因为我国对新能源汽车的补贴力度巨大,在汽车生产的多个环节都有补贴,政策则是多部门共同出台的,没有形成有效的监管。结果,有的企业生产出汽车就赚钱,根本不用想卖得出去卖不出去;有的企业则在销售环节作假,一手建厂,一手成立汽车租赁公司,简易组装“生产”电动车,获取补贴;随后转卖给自己的租赁公司,拆下电池循环利用,反复骗补。
本月初,国家信息中心资源开发部主任徐长明表示,2015年前10月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达17.4万辆,对应的上牌量累计仅10.8万辆,两者相差近7万辆,很可能存在车企假售之后将电池拆分倒卖获利的骗补行为。
除了“骗补”,地方保护是用好补贴的又一大障碍
大气污染严重,新能源汽车自然受到重视,更重要的是,新能源汽车被寄予了“弯道超车”的厚望,政策支持巨大。不但国家有补贴,地方政府也有1:1的配套资金,而这却催生了严重的地方保护主义。
中央巨额补贴新能源汽车,是为了让企业早日形成规模效应,提升技术水平,在国际竞争中占居领先地位;但对地方来说,GDP增长是官员最重要的政绩之一,中央的补贴不能不拿,配套资金更不能白花。结果,有的地方以市场准入换新能源汽车企业在当地建厂;有的地方制定支持哪种新能源汽车政策的依据,很可能就是看当地有那种新能源汽车厂(新能源汽车包括燃料电池汽车、电池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有的地为了产量和销量增长,完成考核指标,对“骗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层层壁垒让好的汽车企业和产品难以推广,有业内人士指出,2015年11月纯电动乘用车销量排名,排名前17位电动汽车绝大部分都是低速电动汽车,根本没有什么技术可言。虽然去年年底出台的《关于“十三五”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奖励政策及加强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通知(征求意见稿)》要求市场公平开放,但地方保护动机未变,政策效果有待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