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长期的发展可持续愿景
智慧城市建设的长期战略目标是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这种可持续发展包含经济、社会和环境等构成城市的各个方面。从经济角度看,当智慧城市建设投资于宽带、劳动力发展、数字融入、创新、营销和宣传时,他们通过本地的服务收入、税基的增长和吸引长期投资来努力创造能维持自身发展的项目。社会方面,智慧城市建设制定了关于土地利用、建筑规范、运输、通行权和其他基础设施等各方面的政策措施,以确保城市维持适合生活和工作的理想状态。环境方面,识别环境问题、降低碳排放量已是投资智慧城市建设的主要目的之一,也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
可持续性也是整体性治理的长期愿景。新公共管理通常只关注于企业的运作取向和部门效率,忽略了企业负面的外部效应,造成能源的浪费和对环境的破坏;而整体性治理则认真考虑公民和企业的需要,令这些需要适应于追求可持续性的环保组织的要求,并使它成为所有公共部门内在运作的一部分。
(二)城市实践中的整体性需求
1.公共服务机制“单向化”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公众的民主意识、权利意识和参与意识逐渐增强,群众不再简单满足于在治理中充当“客体”,而是更希望从“主体”的角度了解、参与和监督政府工作。在智慧城市中,公众应该能从单一的政府官方线上渠道得到他们所需的服务,且能够一次得到所有服务,不论这些服务是来自于政府的多少个层级或单位。这种愿景即是整体性治理所主张的无缝隙服务。然而,目前的公共服务体系仍主要是以自上而下的单向度、指令化方式为主,对于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提供往往容易从良好的施政愿望出发,而缺乏自下而上地对群众所思所盼所愿的量化、精准把握和双向的反馈、沟通、协调机制,政府网站对社会需求最为迫切的教育、社保、就业、医疗、住房、交通、企业开办的覆盖率比较低,服务资源的实用性亟待提升。
2.公共信息管理机制“碎片化”
各级地方政府部门掌握着涉及社会方方面面的海量公共信息和数据,然而这些具有重要意义的信息数据却分散存储于各个职能部门,犹如一个个“信息孤岛”,尚未实现高效整合和互联互通。城市“信息孤岛”现象的分析最早出现在电子政务的研究和探讨中,而目前,这一问题在智慧城市崛起的新背景下也变得愈发突出。首先,从技术角度看,智慧城市建设缺乏统一的信息化建设标准、行业标准和评估标准,不同系统之间接口复杂,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和信息的共享协同不易实现;其次,从组织角度看,真正的壁垒来自于不同部门和组织间的利益隔阂,且跨部门共享和业务协同的工作机制尚未得到有效确立。不仅政府部门与社会组织、企业、市民之间的数据流通困难,政府内部间各系统的条块分割也使得信息化数据多被保留在各个委办局中,信息化系统成为各个委办局独立建设的内容。另外,孤岛现象也不止于大数据的共享和共用不足,政策孤岛、决策孤岛、资源孤岛、功能孤岛、制度孤岛等多种现象的存在,也阻碍了智慧城市的发展建设和治理。
3.参与主体协作性不足
智慧城市的规划、建设、运营与管理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调动所有参与者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并进行合理分工。根据智慧城市的特点及发展规律,其主体包括政府、企业与市民,其中企业有运营商、内容与业务提供商及解决方案提供商等,同时他们本身又是智慧城市的最终用户。政府是智慧城市的倡导者、管理者及应用者;企业是智慧城市的建设与运营的直接参与者;市民是城市的主人,是智慧城市的参与者、体验者和维护者。目前在我国智慧城市的研究与实践中,各个主体的角色不明确,且各主体间的协作性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