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智能电网在线讯:2015年发电行业业绩“置顶”
2015年是“十二五”的收官之年。面对能源消费低迷、产能严重过剩、新电改冲击、环保政策加码等因素的不利影响,抓住电煤市场“跌跌不休”和金融市场相对宽松的有利时机,以五大发电集团为代表的发电行业经营发展“逆势而上”,经营指标创2002年电改以来的“13年之最”,也实现了2012-2015“黄金四年”的业绩“置顶”,稳居央企板块前列。
电力市场“普遍过剩”
全国电力供求已告别“持续短缺”、“基本平衡”的历史,进入“相对过剩”阶段。2015年2月,我国人均装机历史性突破1千瓦,年底总装机达14.7亿千瓦。目前,电力市场“普遍过剩”、少数省份“绝对过剩”现象显现。
预计2015年全年,全社会用电量增长不超过1%,远低于“十五”、“十一五”、“十二五”(前3年)13%、11.1%、8.35%的增幅,也低于2014年3.8%的增长,创出13年来的最低水平。
在发电侧,各类型发电设备利用小时同比下降,降幅扩大。火电发电量连续13个月负增长,1-11月火电平均利用小时3916小时,同比下降355小时。其中,川、滇、藏均低于2500小时,分别为2450小时、1403小时和68小时;云南和福建下降超过900小时。预计全年火电利用小时约4280小时。
电力市场的普遍过剩,不仅导致发电侧“量价齐跌”,竞争加剧,而且还出现了多年来“罕见现象”:跨区输送电量低速增长,跨省输送电量负增长,表明电量在全国较大范围内优化配置难度加大。
新电改掀起“冲击波”
3月15日,新电改9号文正式发布。11月30日,国家发改委陆续出台十多个配套文件及实施细则,内容涉及售电侧改革、输配电价改革、放开发用电计划、电力市场建设、组建交易机构、鼓励清洁发展等。截至年底,已有深圳、蒙西、宁夏等7省市开展输配电价改革试点,云南、贵州2个省进行电改综合试点,重庆、广东开展售电侧改革试点,北京、苏州、佛山、唐山、上海等城市开展电力需求侧响应试点,并在京、广组建国家级跨区电力交易中心。一系列举措,标志着新电改制度建设初步完成、正式进入落地实操阶段,对电力企业、工商用户、经济发展的影响开始显现。
新电改突出能源市场化改革精神,让社会资本、电力用户拥有参与权或选择权,分享电改红利,对发电侧则是“双刃剑”,机遇与挑战并存,将重塑发电企业,对经营理念、商业模式、安全管理、发展空间产生重大而又深刻的影响。从长远看,随着能源转型与电力供求矛盾的尖锐以及市场化竞争的加剧,发电行业未来将出现盈亏分化,优胜劣汰,兼并重组,寻求“后电改时代再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