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细梳理可以发现,“互联网+”已成为不少企业吸引资本的一大法宝。“互联网+”固然好,但华夏能源网在采访中发现,其也成为部分企业加以“忽悠”的招牌:谈到自身企业的优势,不少受访者滔滔不绝。但问到具体到盈利情况,以及企业“互联网+”的差异化,转而言其它者众。
相对于其他互联网行业的用户规模,400万辆乘用车的用户规模并不算大。可以确定,充电桩企业很难将网络平台做到类似滴滴、美团等平台的规模。
综合来看,目前充电桩行业的发展确实需要一对翅膀:互联网和金融。但如果没有技术和制造实体本身,就可能会本末倒置。多一些专注,少一些忽悠,多在技术突破上下功夫,可能才是长久之计。
富电科技董事长庞雷在接受中国能源报采访时就表示:企业应既有实业的支撑,也要有专有的技术,再借用互联网和资本市场的力量,将商业模式做透,这样的事业才能长久发展。
那么,如何在5年内获取利益?国网能研院智能电网研究所的李立理建议:一是纵向切入到整车利益链条里,二是横向和服务业务做融合,包括停车、广告等方式,三就是获取国家的补贴。
5、标准大一统,准备好了吗?
此外困扰充电柱发展的一大因素,则是标准。问题是谁来制定,谁来统一?
近期的消息是,一汽、东风、上汽、比亚迪、长安、北汽以及国家电网等组成了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和能源行业电动汽车充电设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起草了修订版的国家标准,国家相关部门正在审核。而德国车企以“中德电动汽车充电项目”介入了中国新标准的制定。
可以预期,标准的统一将深刻影响整个行业的发展。甚至利益格局上的新摩擦。
综合各方因素来看,目前也许还不是充电桩投资的真正“爆发点”,等到充电国标的出台、电改细则对配售电权属明确后,充电桩规模化投资建设可能迎来真正的爆发拐点。可以确定由此引发的产业资本潮也将更为汹涌。
可以预期的一点是,这个产业经过大量投资,并通过泡沫淘汰后,留下来的企业可能不到初期的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