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互联网+”能忽悠多远?
但众所周知,充电桩的钱并不好赚。华夏能源网根据采访综合各方预期:2年内,没有充电桩企业真能赚钱;5年内,能赚钱的很少;5年后将是真正的盈利转机。问题是——5年后,部分企业还能撑得住吗?
有个尴尬的焦点需要关注:对于运营商而言,公共充电桩这一市场体量并不大。到2020年,对于公共充电领域,除去公交、出租车、环卫等车辆,一年的用户以400万辆乘用车规模计算,一度电收取0.5元的服务费,全国一年的充电桩营业收入只有12亿元左右。
12亿元的产业规模,能够支持起多大的投资?公共充电桩行业短时间内涌入了大量的资本,也许不久就会出现泡沫,炒概念、短期投机行为也会浮现。
按照市场公认价格,一个慢充公共充电桩成本均价在2万元,快速充电桩成本在10万-20万元之间。一个拥有十多台充电桩的充电站,不算土地使用费用,仅基础设施、配电设施、运营等成本就在几百万元以上。仅依靠收取0.5-0.8元的充电服务费为收入来源,想要收回成本并盈利,时间跨度颇长。
而且,公共充电桩市场是一个纯增量的市场,要想涵盖运营、管理及固定投资的折旧等成本实现盈利,需要规模支撑,才能达到平衡点。
初期投资成本高,短时间不能盈利,决定了商业模式的重要性。目前各家参与公共充电设施建设和运营的企业,都在探索创新模式,如将新能源车的销售、租赁、维修和保养等增值服务囊括进来。富电科技将充电站运营和新能源汽车分时租赁业务相结合,旗下推出“小易租车”业务。
江苏万帮则以“星星充电”为公共充电桩运营服务平台,以场地众筹的模式扩张充电站规模。深圳聚电则依靠互联网技术,将在全国铺设的充电桩、充电站,连成全方位立体网络,通过软件App实现一站式充电服务。
仔细分析便可以发现,借助与互联网的结合,已成为充电桩企业普遍采用的方式,特锐德、奥特迅、中鼎股份、中恒电气等多家充电桩企业均在“互联网+充电设施”领域进行了广泛布局。
今年9月,新能源汽车充电综合服务运营商“电桩”公司宣布,获得乐视网数千万元A轮融资,双方称将联手推动电动汽车智能充电设备。这一跨界的投资,当时在资本市场上引起轰动。“电桩”公司的最大的宣传亮点也在于“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