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智能电网在线讯:“充电基础设施标准问题不是最主要的阻碍,从技术路线上来讲,充电标准已基本确定。充电桩的运营模式是重要的考虑因素,可现在投入还不够。”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标准化中心副主任、能源行业电动汽车充电设施标委会秘书长刘永东在10月9日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称。
新能源汽车的利好政策频出。10月9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加快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这是9月2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支持新能源和小排量汽车发展措施后的又一重大举措。
《指导意见》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适度超前、车桩相随、智能高效的充电基础设施体系,满足超过500万辆电动汽车的充电需求;建立较完善的标准规范和市场监管体系,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充电服务市场。据此前规划,充换电站数量将达到1.2万个,充电桩达到450万个。
数据显示,今年1-8月,我国新能源车累计生产12.35万辆,同比增长3倍。截至8月底,全国新能源车保有量约为24万辆。但充电桩仅为3.7万个,车桩比例为8:1,充电桩的建设速度依然跟不上新能源车步伐。
此前,北京和广州要求新建小区配建充电桩比例不低于18%,而《指导意见》明确规定,新建住宅停车位建设或预留安装充电设施的比例应达到100%,大型公共建筑物、公共停车场不低于10%,每2000辆电动汽车至少配套建设一座公共充电站。从18%升至100%,这对新能源汽车市场化而言,的确是重大利好。
政策出台后,业内更关注的是,通过何种商业模式将《指导意见》中的要求尽快落地。“现在,大家建充电桩的热情有,但怎么建能使各方共赢,还在摸索。”有业内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