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智能电网在线讯:2013年,国家电网公司入股葡萄牙国家电网公司(REN),并由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与REN共同成立了研发中心(R&DNetster)。为进一步推进中欧之间的智能变电站技术的交流,R&DNetster于2014年5月在里斯本召开了“未来变电站”的技术研讨会。欧洲各国电网公司、国际电力设备厂家、欧美技术专家等参与了会议,国家电网公司也派出代表做了主旨报告,共同对未来变电站的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和交流,并深入地了解到欧洲乃至美国等国家对未来变电站的发展思路。本文以此次研讨会的现场讨论为基础,结合国内外的调研,针对我国和欧洲变电站发展情况进行对比分析。
1、智能变电站内涵
2004年,国家电网公司发布了《智能变电站技术导则》企业标准,首次对智能变电站进行了明确和定义,该定义作为智能变电站顶层设计,对智能变电站的发展思路和建设理念提出了系统性要求。2012年,该标准修订更新后升级为国家标准并正式发布,为中国智能变电站的发展建设提供了指导,
国外对于智能变电站目前尚未有明确的定义和统一的认识,但采用IEC61850标准的变电站在欧洲总体上都被称为下一代变电站(NextGenerationSubstation)”。欧美各国也有着不同的称谓,Intelligentsubstation,SmartSubstation和Substationofthefuture均被广泛采用,但总体上来讲,Smartsubstation的提法正在被逐步接纳。对于智能变电站自身的内涵,因各个国家的国情及自身发展重点存在差异,更多地是关注局部或自身关注的领域,这也意味着我国智能变电站的成果今后在国际推广时具有极强的适应性和兼容性。
2、发展现状
现阶段,我国的智能变电站发展重点在于工程建设(电力需求持续增长),当在经过几批次智能变电站试点工程的建设后,我国的智能变电站进入新的阶段,不再仅仅强调新技术的应用,而是开始兼顾建设成本的问题,因此,占地少、造价省、效率高的新一代智能变电站成为了今后的发展方向,其中配送式模块化变电站建设就是一种新的尝试和探索。我国发展智能变电站所产生的效益首先是能够为智能电网的发展建设提供支撑,进一步保障电网运行的安全和可靠;其次是技术的创新性,能够提高变电站的整体技术水平,最后才是经济性和便利性的考虑。
欧洲国家由于电力需求相对稳定,电网建设速度较慢,老站改造和升级的需求较为强烈,积极采用新技术、新设备来提高变电站及电网的利用效率,成为了其发展智能变电站的驱动力。欧洲国家的电网公司由于更多的是商业化运作,因此,在经济高效的驱动力推动下,其发展智能变电站所获得的最直接的效益就是总成本的降低(这个成本既包含前期的设计和建设,也包括后期的运行和维护)、其次是设备功能的集成(目的也是要便于操作和维护)以及服务质量的提升,最后才是电网的可靠性、新能源的便捷接入和减少占地面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