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想六:去弱扶强 光伏巨头引领行业“质变”
从“双反”不休到技术路线争议不断,从国家能源局重拳出击光伏“路条”交易到出台一系列光伏农业、分布式能源利好政策,2014年国内光伏产业度过了跌宕起伏的一年。2014年的最后一天,工信部出台支持光伏发展的重磅文件《关于进一步优化光伏企业兼并重组市场环境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似乎也印证了这一点。
《意见》指出,立足产业发展特点和现状,以提升行业集中度、培育优势骨干企业、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优化产业区域布局为总体目标,到2017年底,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骨干光伏企业,前五家多晶硅企业产量占全国80%以上,前十家电池组件企业产量占全国70%以上,形成多家具有全球视野和领先实力的光伏发电集成开发及应用企业。
在此基础上,该《意见》还鼓励鼓励符合规范条件的骨干光伏企业充分发挥资金、技术、品牌等优势,对运营状况欠佳但有一定技术实力的光伏企业实施兼并重组。支持骨干光伏企业开展跨国并购,在全球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国际化经营能力和水平。
在经历了种种考验之后,去年以来国内光伏产业回暖迹象明显,龙头企业初步显现,包括形成全产业链的保利协鑫、海润光伏、顺风光电、英利能源、汉能光伏以及天合光能等企业,都极有可能成为光伏产业寡头企业。企业竞争力提升的背后,是国内光伏稳定、良性发展的整体业态。产业、企业竞争力的提升,在辅以政策引导,国内的光伏产业越来越理性,并正在逐渐实现从“量变”向“质变”的蜕变。
电气视点:
兼并重组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最终还是为了实现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将产业链内的每个企业都打造成为技术水平高、市场竞争力强的制造企业,并通过协同制造,形成综合能耗低、物料消耗少、生产效率高、技术水平高的光伏发电全产业链制造企业群,打造一批世界级的优质光伏制造品牌。
一言以蔽之
在新一轮光伏企业竞争中,企业会面临资金需求大、利润萎缩的双重压力,一些中小型的电池和组件企业将是重组并购的重点。在资金实力较强和市场占有率较多的龙头企业的冲击之下,一些资金实力不足的中小型企业,市场份额将出现急速下滑,在竞争中倒闭或者被并购是必然结局。
——中国太阳能学会光伏专业委员会主任 赵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