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智能电网在线讯:近年来,随着新媒体的蓬勃发展,人们消纳信息、传递信息的速度越来越快,小小的政策改动都会引来网络中几千万人的竞相关注,拍手称道有之,口诛笔伐有之。为什么会引起反响?原因不外乎两个,第一,消息影响力大。第二,消息发生在我们身边。
特高压无疑是集合以上两点的一个新的旧词,说其“旧”,因为早在2004年,国家电网公司就开始部署特高压智能电网的建设工作;说其“新”,是因为直到近几年它才被广泛提及,也直到2010年,上海地区才迎来它的第一条特高压线路。特高压随着电网发展来得浩浩荡荡,它似是一抹必然会落下的重笔,深刻烙在电力的历史上。那么,特高压究竟是什么?它能给上海带来什么?
从高压到超高压再到特高压
作为国际化大都市的上海,给城市输送可靠电力能源是第一位的,也是摆在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面前的首要课题,哪怕是在没有特高压的年代,上海电力也在行使职责、履行义务,保障着全上海几千万人的安全用电不停止、不间断。那为什么还要在上海建设特高压?
要解释这个问题,首先得从如何保证上海地区用电开始。上海是中国电力事业的发祥地,在很长的一个时期内,上海电力供应的基本模式为就地平衡。然而,随着城市变革和经济发展的步子越迈越大,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后上海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发电、用电都在同一区域完成的就地平衡旧模式的不足显得越来越明显。
首先,上海没有水力资源,大规模发电以火力发电为主,上海及周边地区并不盛产煤炭,发电用煤主要从水路运输而来。由于运输通道的能力有限,输煤的运输压力越来越大,运输成本也越来越高。其次,受水路运输限制,上海电厂基本沿苏州河、黄浦江兴建,但城市用地紧张之后,这些黄金水道两岸很难再有大幅地块用于建设大型电厂。除此之外,上海电网还有一个巨大峰谷差的问题,2013年8月7日,上海创下2940万千瓦最高负荷,然而当天最低负荷仅1850万千瓦,峰谷差达到1090万千瓦。为了满足持续时间很短的最高负荷而大量兴建本地电厂,这不符合经济发电的要求。
综上所述,上海电网已到了既建不了也不能建电厂的阶段,如何解决节节攀升的上海用电量和高峰时期的负荷呢?一个答案呼之欲出——外来电。于是,又要提第二个关键词——区域平衡。
区域平衡,几乎成了中国电力事业发展史上最成功的决策之一,但是国家电网公司并不满足于死守一线,作为电力决策者,他们的目光必须放得更远。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