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的下一步是“未来智造”,将工业互联网、先进制造和其所推动的连接工厂、工人、供应链和分销渠道之间的价值链结合成智能的有机整体。
GE显然对此拥有极大的期望。工业互联网承载着GE对工业未来的梦想。然而,GE也似乎清楚地认识到,由于网络系统的开放性和扁平化,它会面对几乎无法预知的来自世界各个方向的追赶和挑战。这个挑战不仅来自德国的“工业4.0”,还可能来自中国。尽管中国工业尚处于从机械化向自动化转变的初期,但无论是工业研发基础还是人才积累方面,中国都已经具备发起这次挑战的能力。
同样是中国宝钢轧钢生产线的改造和大秦铁路的改造。早在GE诞生工业互联网概念的8年或5年之前,GE实际上已经参与过中国工业网络系统的搭建。
2006年的大秦铁路改造中,尽管GE的LOCOTROL系统充当了核心设备,但是,中国的GSM-R技术、800MHz数据电台、单套LOCOTROL系统与机车的“土法”结合,以及多部门的联合攻关与合作,都构成多系统、多门类机器设备间的数据统筹和分析计算的工业互联网雏形。
同样,2009年的宝钢第二初轧厂的改造中,来自世界各个生产商的3台计算机系统、18台PLC、37台重要仪表组成的初步工业网络,以及其与总公司的数据连接,其实说明中国企业已经具备利用世界分工体系构架工业互联网的思维。
只不过还有一张窗纸没有捅破。在2006年、2009年,不仅是中国企业,GE也没有将这个概念归纳为工业互联网。直至2012年,GE才将这些案例第一次纳入工业互联网的范畴。
作为一个工业体系,中国企业与GE相比,缺乏的在于系统集成经验和关键设备的生产能力。然而,这种局面也在发生改变。
2010年以来,作为自动控制和工业网络最核心的组件,中国企业大型PLC技术正在加紧攻关,而小型PLC技术则取得突破性进展。利时公司、德维森公司、安控公司等一批有实力的企业开始成长,市场年增长率接近20%。2013年10月,首批中国产PLC开始出口美国。
同时,以三一重工为代表的中国重型工程机械企业,在工业互联网上也实现了在产品上的传感器预制、无线网络连接、在线数据分析。其甚至正在搭建产品之间的互联网络,用于管理调配装备资源,甚至跨区调动、租赁工程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