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钢的轧钢生产线是参照当年日本新日铁建造的。然而原来从日本日立公司进口的、上世纪70年代生产的电气、仪表、计算机三电系统早已达到了寿命极限,故障频率逐年上升。同时,日本系统的封闭式设计也让宝钢叫苦不迭。系统如何继续升级并摆脱对唯一品牌的依赖,成为此次改造的迫切要求。
在该改造方案中,主要负责速度和位置的系统L1选用2台基于Intel CPU的PC服务器组成。负责信息处理和计算的系统L2则由2台UNIX服务器承担。主要负责计划管理的系统L3选用了IBM X370R作为主机。同时,对于一些尚未过使用年限的日立设备,宝钢为了节省经费也保留了下来。
一套系统有4家主要厂商的设备同时工作,虽然确保了每个设备根据自身用途采用了各品牌的最先进技术,并且避免了对单个品牌的依赖,但是,“万国牌”设备如何协调工作成为难题。
宝钢急需一套能够兼容各种品牌系统的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解决方案来执行来自不同品牌系统的指令,最终控制轧钢设备。
GE作为当时唯一能够做到多系统兼容的PLC供应商成为宝钢的首选。11套系列GE品牌的90-70PLC替代了原有产品,使新轧钢系统超越了当时世界先进水平。经过系统升级和整体优化后的宝钢第二初轧厂,当年投产就实现了降耗26.6万吨标准煤,这相当于节省了近15亿元的总体生产成本。
“一套先进、多品牌兼容的PLC将整个轧钢系统连成一体,为宝钢未来随时灵活更新系统,跟踪世界先进轧钢水平提供了可能。”宝钢条钢厂工程师唐劲松向记者表示,而且更换PLC设备比更换系统便宜得多。
GE早已布局的开放式PLC解决方案,让多品牌、多品种的工业设备连接和数据交换成为可能,也为今天GE布局工业互联网奠定了基础。
GE能够如此迅速进入工业互联网领域并不令人吃惊。GE其实早已在推进相关业务,只不过现在明确了这一概念而已。工业互联网从本质上说就是机器与机器、机器与人的联结,以及对庞大数据的分析。
在公众普遍认为GE已经剥离制造业的时候,GE恰恰抓住了制造业的根本所在。从灯泡、涡轮机叶片、航空发动机、超声诊断仪、核磁共振仪、再到远程医疗系统、核反应堆、煤化工,GE依然掌握着工业领域最核心的生产技术。
今年以来,GE用于GE9X航空发动机的研发费用就超过10亿美元,其设备诊断与分析应用软件的开发投资也达到10亿美元。
尽管GE希望在工业互联网领域成为另一个谷歌。但是,伊梅尔特也强调——当你坐在飞机里,发现窗外巨大的飞机发动机时,那可是GE而不是Google(谷歌)能够生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