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智能电网在线讯:有迹象表明,中国的电力体制改革有望开始提速。要实现这一提速的预期,改革的目标(target)、途径(approach)、时间表(timeline)、工作体系(task force)就需要明确。那么,这些要素都明确了吗,取得社会的一致认识了吗?
答案无疑不是肯定的。如果说时间表与工作体系属于操作性问题,如果明确了目标与途径,假以时日,就可以有序推进,那么明确改革的目标与途径无疑就必须首先解决。本文就此发表一些概要的看法,希望引发更多的争论。
改革的基本目标是“提高效率”--全世界都一样
这一点很容易理解,因为社会作为一个整体,其福利要不断上升,唯一的选择就是以尽量少的投入,获得尽量多的产出,从而有更多的剩余可供二次分配。最大化产出投入比,也就是“提高效率”的一个通俗表达,与“做大蛋糕”同义。纵观世界各国开展的、计划的电力改革,莫不如此。
那么,有没有其他的目标呢?严格的来讲,还真没有。
难道“保证安全”不是目标吗?这不是很重要吗?的确,安全很重要,但是它不是目标,否则电力行业应该全部军管,以实现最大程度的安全。
事实上,从效率角度,为了保证安全的投入也应该仅在一定的限度之内,这是一个必要的约束,而不是目标。从电力系统运行角度,其尖峰负荷(比如年小时数30以内的那部分)要100%满足,成本是相当高的。原因很简单,不论其运行小时数多少,要满足这部分,必须建设额外的机组,固定成本是一大块,即使是单位投资最低的天然气调峰机组。
从经济学学究角度,恰恰存在一个“最优停电时间”,也就是“最优的不安全程度”,这是追求的目标,其将显著的大于0。因为人们用电的价值总在一个限度,电力价格超过了这个限度,用这一度电就得不偿失了,还不如断掉了事。在欧洲、美国的电力市场,负荷高峰时段,电力价格完全可以上涨10几倍乃至上百倍,如果没有涨价的限制(这种限价一般是存在的,比如西欧电力市场大概在3欧元/千瓦时),其可能一直涨下去,早就超过了一般用户的用电价值。这一“市场失灵”在智能电网与需求响应出现之后有望得到解决。
“节能减排”不是改革的目标?电力体制改革,顾名思义,是体制改革,是电力的产业组织、市场设计、机制设计,推进的好,可能可以更好地促进节能减排,但是应该跟“节能减排”没有直接关系。
改革的基本途径——全世界也一样
如果赞同提高效率是电力改革的唯一目标的话,那么如何实现这一目标我们也有一些初步的共识,这些共识包括:
1. 促进竞争
通过竞争,短期内提高成本优势生产商的市场份额,长期激励各厂商不断的技术进步与成本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