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无条件开放自然垄断性质的输电网
自然垄断是新古典经济学的概念,缺乏对动态变化与行为的分析,已经有些不合时宜。电网作为公共基础设施,无条件的开放将降低各种电源接入的难度与成本,潜在地寻找到最低的能源供应模式。
3. 尽可能使得负荷与出力特性一致
这一点传统可控机组是一个提高预测能力、跟踪负荷变化的问题,是技术问题,在不可控的风电、太阳能越来越多的情况下,这将是个双向互动的过程,技术的进步与新的机制设计是不可或缺的。
基于这些共识,各国开展了电力体制改革,进度不一,也存在路径依赖。但是,其共同的追求,以及如何实现追求的“路径”集合无疑是相同的。如果改革是个筐,无非是先后顺序与推进程度的区别。
改革要考虑本国国情--中国国情及其对改革顺序的影响
改革要考虑中国国情,这本是一句正确的废话。问题的关键是中国国情到底是什么,而这些特有的国情又是如何影响、或者决定改革的顺序的。在笔者看来,中国国情及其影响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1. 幅员辽阔、各地区差异极大
中国每个省的面积,都基本跟欧洲一个或大或小的国家相当,与美国的州差不多。而其各地区的差异,甚至要大过欧盟内部。我们有水电丰富的一塌糊涂的云南、四川、湖北,也有煤炭丰富的遍地都是的蒙西、宁夏、陕西“金三角”,同样,也存在基本没有什么化石能源赋存的中部与东部省份(但是可再生能源仍旧是丰富的)。一些“一刀切”的全国层面的政策,非常不合时宜。比如西部地区缺水,所以国家层面一刀切全部上空冷机组,但是殊不知,锡盟等局地的水资源是非常丰富的,这些地区上空冷完全是浪费;电解铝耗电大户,但是有些蒙西煤炭、云南水电资源丰富地区发电成本及其便宜,即使能源效率低一点,其仍极具竞争力,电解铝完全应该在这些地区集中。
这一点,体现在电力体制改革上,基本意味着电力行业组织体系破碎一点问题不大,因为越破碎各个地方越可以考虑本地的特点,做最契合自身特点的电力部门安排,甚至是政策标准。
2. 价格机制缺失,定价需要系统性大修
由于长期政府控制、行政定价的原因,在我国,电力价格在一定的程度上更像是一种政策工具,用来实现政策目的的“价格手段”。比如限制高耗能、补贴最贫困人口,甚至弥补电力建设支出(比如三峡基金)。电价并没有成为连接并且调整供需变化的机制,基础的电力系统规划对需求的分析缺乏对电力价格这一影响的显性考量。
目前的定价体系,基本延续着“定位”(这个用电目的好还是坏)--成本考虑(成本大还是小)--给价格(好的低价、不好的高价、有何优先与特殊政策?),这其中存在着众多的整体“无谓”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