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智能电网在线讯:笔者从中德合作看电动汽车基础设施的发展,主要归纳为以下几条:
1.电动汽车充电体系的建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同于常规的燃油汽车。
燃油汽车的能源补给不依赖于燃料的运输,而电动汽车的充电必须依赖于电网,这样电动汽车、电网就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因此在建立充电体系时必须系统地进行考虑,不仅要考虑用户的需求,而且要考虑电力系统的限制。电动汽车的充电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是可调控的,因此,系统设计得好,完全可以实现双赢,电动汽车不仅不是电网的负担,反而成为电网重要的柔性负荷。概括来说,电动汽车充电和燃油汽车加油具有不同的特性,电动汽车充电系统是动态的,而燃油汽车加油站系统是静态的。在中国,需要充分考虑配电网的现状以及大中城市的配电网改造难度,建立适应中国配电网的电能供给方式。更要考虑到中国大、中、小城市、城镇乡村不同的电网情况。
2.信息技术正在深刻改变人类的生活,电网、电动汽车(自动驾驶)、道路交通(ITS)、分布式可再生能源最终将通过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实现能源的优化利用、交通的智能指挥。
3.对电动汽车充电而言,标准的统一至关重要。目前全球充电接口标准主要有四种,分别为欧洲标准、北美标准、日本标准和中国标准。最近启动的“中德电动汽车充电项目”表明,中德两国希望实现电动车充电接口标准的统一,双方还将签署充电通信协议,最终实现充电设施的完全共享。可以预见,从统一充电标准着手,可以推动中德两国电动汽车产业的全面、深入合作,也将推动两国企业实现中欧市场的共享。发展电动汽车需要以更加开放地态度寻求更加广泛的合作。笔者相信中国相关产业部门在与德国方面的合作过程中将会有很大收获,这包括:关键零部件技术、产品生产工艺与管控、基础设施标准化、配套政策法规等方面。
4.作为执行层面的充电接口问题,无论是采用CCS(欧盟的标准)还是现在正在修订的国标,这个问题都不是很大,只要国标定得够细致,实现上不存在歧义,和CCS一样都可以满足电动汽车的充电需求。中德两国目前在充电接口方面的争论,其实主要原因在于国标不够细致,正在修订的国标已经在考虑这方面的内容。
5.设想一下,未来电动汽车占据主导地位,V2G技术被普遍采用,配合分布式储能和集中储能、分布式发电,构建基于分层储能的主动配电网,将极大提高配电网的可靠性和供电可靠性,智能电网的终端主动配电网将实现高度自治、广泛互联的电能互联网,如果再将燃气、蓄冷、制热综合控制,将形成未来能源互联网的雏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