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电动汽车充电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科学、技术、工程、产业、商业模式和市场化等都需要融合畅通。因此,需要发挥官、产、学、研互相结合的优势。从国家政策、大专院校的研究、产业的形成、创新的商业模式等相互协同,以达到使用者用得起、用得方便、用得可靠、用得放心的目的。在这方面,北京交通大学在电池智能管理系统和主动配电网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国家电网、南方电网、中国电力科学院和南瑞集团也在充电设施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投入,有望形成中国强大的电动汽车充电设施产业和体系。笔者认为要落实中德两国电动车充电项目的合作,应该成立一个专项工作组,并且一定要有上述各有关方面的人员参与。
7.在产学研结合方面,笔者认为欧盟的经验值得借鉴。在欧盟重大项目的科研中,有些基本原则值得参考。例如:在欧盟电动汽车的项目中,一定要有三个以上国家的参与,成员中一定要有汽车制造商、电池及零部件商、电网公司、大专院校、地方政府的参与,并且重视标准化,使得科研成果能在全欧洲推行。他们提出的电力 系统联网、信息系统联网,使得电动汽车在欧盟内任何一个国家都可以放心充电,通行无阻。在科研体制管理方面也值得笔者们借鉴,例如项目的申报、评估、监督、鉴定、推广、应用,能够遵循科学的原则,集思广益,发扬民主。欧洲各国政府领导非常重视欧盟批准资助的科研项目,笔者的助手所参与的欧盟电动车项目汇报会上,德国总理默克尔亲自关心,德国以及欧盟的相关部门部长亲自聆听第一线技术人员的汇报,并且不定期亲临现场监督相关项目进行情况并有专业项目管理人员定期审查项目进展情况,他们的现场监督是随机的,不预先通知,所以也没有包装的可能。
8.德国电动汽车优势和经验:标准统一化互通性强,主要针对汽车和基础设施的接口,安全性强,技术可靠。可给中国带来德国经验和解决问题的方案以及产业经验:标准制定的过程就是检测产品是否过关合格,是否可以放心投入市场的过程。
9.在欧盟,电网参数类似,管理方式类似,虽然各电网公司有各自的产权,但是全部需要通过欧洲和德国的标准委员会的标准进行上网、并网、传输、销售。
10.德国的电网和中国的电网频率是一致的,也就意味着在电网的利用上,不需要额外的设施进行频率转换,提高了稳定性,也节省了电力转换成本。这也是在电动汽车充电项目的合作中,中德合作比起中美合作和中日合作的优势。美国的电网产权以及标准都是分散化、区域化的,不统一也不利于电网协调管理。与中国的电网频率不一致,所以相关的用电产品都需要额外的附件以辅助正常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