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对自己智慧城市的实施情况进行评估本身就不太客观,应该由上级部门统一评估。”一位要求匿名的业内专家对本刊表示,最关键的问题还在于未建立科学规范的评价体系。
住建部在开展智慧城市试点工作后,曾制定了一套智慧城市评价体系。但是,该体系只是对智慧城市建设的各个方面给予目标性说明,并没有给出具体的量化评价指标。
“体系只是给出评价的方向,没有一个确切的指标还是无法作出确切的评估。”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发展改革处副处长郑明媚说。
2014年6月4日,住建部IC卡应用服务中心主任马虹公开表示,住建部目前正在编制智慧城市评价模型以及基础评价标准体系的国家标准,预计将在年内完成。届时,该标准将成为国内第一个指导与评价智慧城市的国家标准。
业内普遍认为,国标的出台将会在更大程度上督促各地智慧城市建设情况,能避免当前建设中出现的盲目冒进状况。
对于中国智慧城市未来的模样,接受本刊采访的专家都没有给出一个具体描述。而由国家发改委和工信部牵头制定的《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则给出了一个具体的目标:到2020年,建设一批特色鲜明的智慧城市,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服务、创新社会管理、维护网络安全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值得注意的是,该《意见》自2013年开始起草,目前已是第四次修订,迄今仍未获批准。
商业魔方
这轮被称为“智慧”的席卷中国的城市建设热潮中,谁是埋单者?
要对智慧城市这样一个连定义都不甚统一的新事物谈商业模式——谁来投资、怎样运营、如何赚钱——似乎为时过早。
然而,这轮被称为“智慧”的席卷中国的城市建设热潮中,谁是埋单者?政府,企业,还是能享受智慧生活的市民?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发展改革处副处长郑明媚表示,当前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问题正是缺乏商业模式,而这直接决定着智慧城市的建设能否可持续。
“智慧城市的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对于地方政府来说,这无疑是一笔巨大的财政支出,完全由其承担并不现实。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必须考虑引进民间资本,和企业合作。”郑明媚说。
对政府和企业来说,各种探索正在进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