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文将着重论述国家电网和中国建材这两个案例,说明看似路径不同的央企,是如何采用具有中国特色的独特战略,克服各自困难并走到全球企业的道路上来的。
二、国家电网十年来的发展历程
2002年,中国电力系统实行分拆式电力改革,原电力工业部改组而来的国家电力公司,被拆分为发电端和电网两大部分及电力建设公司为核心的辅业公司。其中发电端由五大电力央企组成,而电网先试验性的把最南边的五个省分离出来组成南方电网,其他资产则根据南方电网的运营情况和自身的发展再定,这就形成了国家电网。
此时的电力系统,无论是技术上还是经营业绩方面,电网并不是“精华”所在。2002年全行业利润七成在发电,三成在电网(含终端供电),原国家电力公司的科技精华,被划入到五大发电公司中的国电集团。留给国家电网的,只是一大堆老旧设备和一些零散的事业单位。事实上,到21世纪初为止,我国的电网输电技术已经20年没有进行技术升级了。当时,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需求日益增大。此时如依靠500千伏作为骨干网架,那么在大型电源输出地和电能输入地,将出现需要十几条输电线路的情况,这样的“超密蛛网”在城市规划上无法实现。
在这种背景下,2004年夏天,国家电网特高压项目组启动。并在2005年初的国家电网工作会议上,提出“跨区域、大容量、远距离、低损耗”的特高压骨干网架战略构想。2005—2006年,又提出“一特三大”——特高压输电与大火电、大水电、大核电基地配合的构想(2009年修改为“一特四大”,增加大型可再生能源基地),从而实现水火调剂、西电东送(含疆电蒙电东送和藏电外送)、川电外送、外电内送等多个战略目标。具体来说,特高压输电的全国布局是:在华北、华中和华东构建“三华”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同步电网,同时用±800千伏特高压直流回路把西北、西南和东北的电力输送入“三华”电网,形成“三华”内有多条纵横,“三华”外放射状连接西部和东北的全国联网的特高压骨干网络。这样,宁夏、新疆的火电,四川的水电,乃至未来俄罗斯远东的水电火电就可以输送到中国的核心地区。
要建设这样的工程,必须同时完成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工程的全面上马,还要腾出其他精力来完成特高压骨干网之外的区域网络升级和其他技术的消化,这样的多线齐头并进的系统性工程,需要强大的组织机构来完成。国家电网重点突出“五大机构”来配合特高压工程的科研与经济工作,分别是:电科院(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北京>)、经研院(原北京动力经济研究中心,后改组为北京经济技术研究院,再从中分离出国网能源研究院)、电建所(国电电力建设研究所<北京>)、电自院(国电自动化研究院<南京>)、武高所(武汉高压研究所),这五家机构分别从事总体科研与技术吸收及特高压直流研究、市场与价格交易系统及战略软科学研究、建设工程问题研究、电网自动化技术研究、特高压交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