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智能电网在线讯:当今信息时代,流行这样一个说法:人可以一天不吃饭,但手机不能一刻没有电。因此,被称为移动设备“粮食”的锂电池成为新的生活“必需品”,而制造这些“必需品”的原料——钴酸锂、锰酸锂、镍酸锂,看起来似乎是一堆不起眼的“石头”粉末,但经过盟固利公司“点石成金”的妙手,变成一颗颗亮闪闪的锂电池。
10多年前,一批海外学子回国创立了中信国安盟固利电源技术有限公司(简称盟固利),从公司成立后的第4个年头开始,便陆续提出并制定了钴酸锂、锰酸锂、镍酸锂等国家和行业标准,让锂电池更轻巧、更耐用、更环保。
香河会议:钴酸锂标准横空出世
生产上去了,经营上去了,但是盟固利公司知道,只有制定标准才可以反映出一个行业的水平:产业先进则标准先进,产业落后则标准落后,只有产业发展到了一定先进的水平,才能制定出先进的标准。
2004年8月,河北香河,烈日炎炎。然而中心宾馆大会议厅里的气氛堪比室外如火的骄阳。由盟固利公司组织的讨论会正在这里举行,一场有关钴酸锂国家标准的巅峰对决在这里拉开了大幕。锂电池正极材料界的领军人物来了,全国有色金属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专家来了,业内生产企业如北京当升和北大先行等也来了,各路钴酸锂研发生产技术精英把会议大厅挤个满满堂堂。与会专家们对钴酸锂国家标准的制定进行了激烈的讨论。
当时,钴酸锂产品在行业内的认识很不统一,例如对于产品的“3.6V平台容量比率”这一指标,各生产企业很少对此进行研究,而且也未认识到这个指标对于产品的性能有什么影响;另外,日本锂电池正极材料行业内也没有这个概念,所以刚开始有相当一部分专家不赞成在标准中加入对这个指标的控制,但也有部分专家和企业包括盟固利公司坚持应该加入这个指标。虽然日本没有这个概念,但盟固利公司在研发和生产过程中积累了很多经验和数据,可以证明这个指标对于衡量电池材料是有作用的。经过激烈的争论,与会专家最终一致同意将该指标作为控制标准。
这一点刚达成一致,产品的“振实密度”又成了大家争论的另一个焦点。大家对于控制产品的“振实密度”这个指标倒是没有异议,但是对于振实密度具体应该达到什么样的标准存有较大的争议,有些专家认为应该大于2.2g/cm3,甚至认为应该达到2.4g/cm3以上,可是对于部分生产企业,可能达不到这个指标。为了能够使该标准具有广泛的适用性,而不是仅限于几个企业使用,最终确定将产品振实密度的指标定为“不小于1.8g/cm3”。讨论会就是在这种思想风暴、技术交锋中,走向了意见统一,提高了行业内对钴酸锂产品的认识,增加了标准的适用性。
此次会议的结果对中国钴酸锂国家标准的创建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钴酸锂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术语和定义,使钴酸锂国家标准的制定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
2000年盟固利公司成立的时候,锂电池产业在我国也是刚刚起步,行业内没有相应的标准,就连锂电池材料研发生产比较先进的日本,也没有相应的国家和行业标准。当时,我国生产企业各自为战,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良莠不齐,急需一部业界标准来指导行业的发展。
最开始,钴酸锂国家标准的制定项目并未交给盟固利公司,而是交给了其他机构。但该标准在其后期的制定过程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致使该项目难以完成。此时,盟固利公司凭借自己的技术实力接手了该项目。
盟固利公司虽然对钴酸锂材料有深入了解,但制定钴酸锂国家标准尚属首次,故面临着巨大的技术挑战;且当时还遇到资金短缺的掣肘,从国家和地方政府那里基本上得不到资助,真可谓困难重重。然而他们迎难而上,一定要争分夺秒地找到相应的检测方法和产品的性能指标,而这每一项工作都是一个新的课题。为了能够完成这项标准的制定,盟固利公司从上到下全体员工度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进行了大量的调研和试验,最终确定了产品的性能控制标准和测试方法。通过自筹资金,从公司的营业收入中拿出一部分资金专门用于标准的制定和实施,解决了资金缺口问题。在钴酸锂标准的制定过程中,为了使标准在后续的实施过程中能够获得更多企业和单位的采用,以增加标准的适应性,他们组织全行业内的多名专家和企业代表,举办了上述大型标准研讨会,统一了意见和看法。功夫不负有心人,盟固利人顶住了压力,克服了种种困难,最终推出了钴酸锂国家标准,填补了国内空白,在标准制定史上画上了浓重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