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穷二白”绝对是发展柔性直流输电技术之初的真实写照。
“当时,只有贺博带着我们六七个硕士、博士研究柔型直流输电技术,年龄最大的就是30岁的贺博,年龄最小的二十五六岁。因为当时人才、资料都很缺乏,我们都没什么信心,但是贺博却很坚持,一直想着有一天能做大、上项目,我不知道贺博的信心是从哪儿来的。”柔性直流研究室第一批成员之一的刘栋,如今已经成为柔性直流技术团队的骨干。
在团队成员的眼中,贺之渊在如何辨别研究方式的可行性、把握大局确定研究方向这些问题上,绝对存在一种特殊的敏感。“最初的研究工作是从搜集世界各地的相关文献开始的。当时有价值的资料非常有限,各种需要解决的问题很纷杂,甚至有些方案仅仅是个想法。但是贺博士却能从整体上把握研究的方向并找到突破口,把研究柔性直流技术的脉络梳理得非常清晰,这是他最厉害的地方。”柔性直流技术团队的吕铮说。
这种敏感,来源于贺之渊多年来参与重大科研与工程项目的积累。早在其攻读硕士、博士期间,就跟随导师汤广福教授参与了大功率电力电子实验室的建设获得了中国电力科学进步一等奖。随后,他又参与了合成实验装置交流串补阀的研发。经历过在亚洲乃至世界具有重大创新的项目后,贺之渊的视野和思路以及看问题的方法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2008年,贺之渊及其柔性直流攻关团队完成了前期基础理论的研究。柔性直流输电技术的研究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新高潮。为把握先机,国家电网公司加大了对柔性直流输电的研究力度,对关键技术研究与样机研制课题进行立项研究,促使柔性直流输电走向产品化。
“第一台柔性直流换流阀样机是我们科研人员亲手安装的。”说起这些,贺之渊的语调里充满了骄傲,“我们这支团队是能搞仿真,能搞工业化设计,也能动手搞安装、试验。当时条件不如现在好,但是我们能吃苦,肯付出。团队里男男女女二十几个人就没白天没黑夜的干,大家就感觉要通过产品来验证我们的技术,兴奋地忘记了辛苦。”但产品生产出来了并非万事大吉,试验是每个工业产品的基础,只有通过试验才能验证工业产品的性能和质量。
建设实验室,用贺之渊自己的话说,真是“两眼一抹黑”,全靠放开胆子摸索着来。虽然那个时候也害怕出问题,但是科研的执著驱使着他们不断探索。那段日子,他们白天忙着做试验,晚上还要凑到一起分析问题、总结经验、布置任务,对第二天可能遇到的隐患都考虑周全,不带一点儿含糊。正是在这样紧凑、务实、高效的节奏里,他们开创性地开展了一系列的试验项目,从试验的层面再次验证了产品的性能,完成了又一轮的优化升级,夯实了技术基础,全面掌握了核心技术。